《孩子:挑戰》D2-瞭解孩子

2、瞭解孩子

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動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爲。

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動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爲。

激勵孩子有效合作的心理學技巧:

1、孩子對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從嬰兒期開始孩子就用各種方法確定自己是家裏的一分子。比如博比踢椅子,他從嘗試和錯誤中學習。

2、孩子是如何觀察和思考的。孩子會觀察,但對觀察到的情況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解釋。書中舉例了一個孩子因家中另一個孩子的出生而出現的退行行爲,這背後其實是爲了引起關注和獲得地位。同時,另一個舉例揭示,平等的夫妻關係,而非一方向一方示好的夫妻關係才能帶給孩子正確的成人關係啓蒙。

3、孩子的內在環境和外部環境。孩子會依據生活中的觀察得出自己的結論,並據此找到行爲方向。孩子要走出自己內在環境的困境,需要有自我動力也需要家長的激發和鼓勵。而外部環境的三個因素將影響孩子性格特質發展:

1)家庭氛圍。孩子通過與父母親的關係,體驗整個社會關係。父母關係是合作的,孩子更容易與人合作;而當父母關係是敵對的,則孩子間也容易產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呈現的就是家庭的情況,當然同一個父母的孩子也會也不同的呈現,這就是因爲第二個原因。

2)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家庭星座類似家庭系統排列中的出生順序,新生兒衆星拱月的地位會被後出生的孩子替代,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孩子的性格發展也會有不同的走向。多子女父母的平衡術確實是種技巧。

書中例舉的多子女情況非思常細緻,對於獨生子的解讀則諸多負面,作者寫道“獨生子的情況是一種困境,這是個活在大人世界裏的孩子,彷彿是被巨人包圍的小矮人”。

孩子的行爲只是展露的冰山一角,而控制這些行爲背後的潛意識則需要父母關注,當我們明白了爲什麼,就更容易站在孩子的角度同理孩子。

3)訓練孩子,我們是用自己以爲的方式來訓練孩子的,這些訓練是否是孩子需要的呢?

4、孩子是如何做出反應的。“孩子不是橡皮泥,而是鮮活獨特的生命個體,他們和大人有同等的力量,建立與他人的關係。”(這句話我很喜歡,所以摘下來了)

文中舉例獨生子基思的故事,很有參考意義。孩子在家中的表現有可能和在學校的表現完全不同,因爲在家裏他面對的是大人,他享有特殊的地位,而在學校,他面對的是和他一樣的同齡人,當獨生子女又沒有過多的與同齡孩子交往經歷,那麼在學校人際受挫的概率就會更大,這個時候需要關注孩子心態,引導孩子走出困境。

這幾天七悅小朋友遭遇到一個大挑戰,她在節前的班級口算測試中,速度墊底。這段時間,班幹部競選鎩羽而歸,加上這次的口算速度墊底,她的自信心很受挫。對於口算這件事,從來沒有在家裏進行過刻意練習,導致了小朋友的速度一直都偏慢,但這次墊底的速度確實有點出乎意料。假日三天,爸爸的艇長、機長練習,讓孩子找到了一點點自信,但速度確實仍不理想。

儘管在班級家長中自己還算淡定,但是到校接孩子,老師和你描述孩子在班級墊底的情況,確實是非常考驗媽力的。那天回家自己很生氣,我覺察自己的生氣不是來自孩子的口算速度,而是我的孩子怎麼可能口算速度墊底的,這就把孩子和我綁在了一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

七悅這個家裏生活在巨人中的獨生子女,目前面臨的現狀是:當她去學校時,因爲她的運算速度、運動能力不及別的小朋友,也在復蹈家裏的情況。想到這點,我慶幸家裏還是有給她足夠的溫暖和愛,很多鼓勵極少打擊。

儘管三天不能讓孩子口算速度上一個臺階,但我相信有方法,加上給她一點時間,口算速度孩子完全沒有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