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慢慢修正成喜歡的樣子

“種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20年前,次佳時機是現在,生活亦然。”
最近開始對日本的生活方式感興趣,可能是由於去日本進行了實地體驗的原因,總之回來後儘量收集閱讀關於人本的書籍,比如這本《築巢記》,第一眼看上去是說怎麼樣裝修自己的家,但作者巖崎朋子其實是藉着裝修屋子講了她自己的人生哲學——萬物各得其所,把生活慢慢修正成喜歡的樣子。

本書主要從怎樣築巢,也就是裝修,怎樣過有品位的生活,怎樣經營生活把愛好變成工作這三個方面來闡述了作者的人生觀。首先,第一部分點題《築巢記》,如何買到自己如意的房子,把房子設計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用我們傳統的觀念來說應該是選個位置朝向好的房子,最好年代不要太久的房子,然後請個裝修公司設計效果圖,開始全包或半包去裝修。作者也是經歷了租房階段,然後等具備了條件就想要買一個“古舊而有韻味的公寓”,然後自己做圖紙來精心設計裝飾自己“心儀”的房子。我覺得,作者與我們一般購房置業人的最大差異是,她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房子,什麼樣的裝修,什麼樣的傢俱佈置等,而不同於我們被動地去選擇裝修公司給出的方案。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鑑。在房子的細節設計上,巖崎朋子親自做圖,不忽略任何一個細節,追隨自己內心的感覺,不是說我要裝修了就全部換成新的裝修和傢俱,而是保留那些本來適合於這所房子韻味的東西,也許這就是日本人從小被教育的觀念萬物各得其所,是由他們的階層制文化決定的。

作者在第二部分生活手記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詞是收納,字面意思是收拾佈置。但恰恰是一個詞的不同,反映在我們國人的行爲上就缺少了佈置的動作,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缺乏思考,有可能是懶的去思考,也可能是我們從小被教育成接受其應該有的樣子,缺乏追問爲什麼。收納,斷舍離日本人確實做得很好,譬如山下英子、近藤麻理惠、平澤恭子。她們通過斷舍離的行爲使自己的心智得到了磨鍊,比別人更快的成長了。斷舍離和收納的行動值得我們學習。我自己覺得我們國人斷舍離方面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各種講座,輔導班等也在陸續地開展。意識和行動兩方面都要去努力,日本人擅長斷舍離,主要是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他們國民意識到領土的狹小,任何物品夠用就好,沒有必要追求高大全,但對品質的要求不低,他們追求的是精品;二是政策導向,用稅收槓桿來導向國民使用小型車,居住房子而不去炒房子等。比如作爲交通工具的汽車,小型家用汽車排量600cc,車長3米,車寬1.3米;再如在房產泡沫破滅後,日本開始徵收房產稅,讓房子恢復其主要的功能價值居住。

《築巢記》第三部分講了如何把愛好變成自己的工作,其實也是在講如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首先要自律,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爲了開物品雜貨店尋找貨源,作者自己去異國(拉脫維亞,中國)去淘貨,爲了解決語言問題她甘願付出一年的時間去學習外語,這麼多付出就是爲了開辦一家自己喜歡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雜貨店,這就又一次驗證我們古老的諺語——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至少都有愛好,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她在不斷地注視這自己夢想的進度條,量化自己的夢想直至其實現。有的人沒有把夢想放在心上,只是空想了目標實現的虛構場景把自己植入發現自己不適合那樣的場景,也可以說是以自己原有的觀念去度量夢想實現的現實束縛了自己活着是在困難面前退卻了,殊不知想要成碟,必須經過破繭的蛻變,而破繭的意義並不在于飛翔的自由,而是在於突破束縛,前往更廣闊的視角去探索。不行動就不可能體會到破解成碟的喜悅,不行動就不會把愛好變成工作。愛好需要我們投入精力去經營,加大時間的槓桿去培養它,享受這個把愛好變成或融入工作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你的生活,這就是生活的哲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