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冥》:我们都还没想到的某种东西


幽冥,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就是阴曹地府,是地狱,或是某些隐藏在暗中而不为人所知的事物。

人们对于一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东西,常常会在潜意识里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所以,就有了“鬼神”之类的迷信说法。

幽冥——零距离接触

片头出现的那名战士戴维斯,就是从自己头上佩戴的护目镜中看到了所谓的“鬼魂”,他还以为是信号干扰。

但他至死都不明白,“敌人”已经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他所面对的东西已经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

在基地中,没有任何人能解释这种“鬼魂”究竟是什么?

于是,将军请来了隶属于国防部的首席工程师马克,因为部队使用的护目镜就是出自马克之手。

在首次与“鬼魂”零距离接触时,马克也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他同样很震惊,连站都站不稳,因为他也无法解释自己亲眼目睹的这种现象。

不得不承认,当这和场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屏幕外的我也被吸引住了。士兵们使用的常规武器,在它的面前,都成了无效操作。

露出端倪

尽管如此,马克依然不相信“鬼魂”的说法,也不同意那是动态伪装服的意见,因为,他是一名科学家。

在只有事实而没有理论依据或者详细数据的情况下,马克没有急于下结论,也不去做无谓的猜测,那没有任何意义,这是科学家应有的立场。

这同样适合于我们做人的立场,如果没有真实依据就不能轻易下决断,无端的猜测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没有意义的事情,做了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

事情失败了,就一定有原因,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鬼魂”们攻陷了基地,将军与他们在一处民用的掩体中会合。

破解之道

在掩体中,马克通过分析“鬼魂”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找到了可以解释“鬼魂”的理论依据——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即玻色和爱因斯坦在1924年从理论上预言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

当温度足够低、原子的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它们将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态。此时,所有的原子就象一个原子一样,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

在超低温的状态下,人的内脏无法承受,一触即死;超流体的特性,小到肉眼看不见,但却可以穿墙而过,多少发子弹穿过去也不会有任何损伤……


这个理论,让人信服的解释了他们所碰到“鬼魂”究竟是什么。那就是马克所说的“我们都还没想到的某种东西”,它不是自然的现象,而是人造的。

找到了原因,当然就有了破解的办法。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瓦解,全看所需的能量。

这是科学的魅力所在——一物降一物,马克做的等离子放电枪就可以瓦解掉凝聚态。

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破坏掉它们的能量来源——那座核电站。

科学与人性

相对于魔幻穿越题材的电影,我更偏向于喜欢硬科幻类型的影片,因为后者有踏实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的支撑,能够用目前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也就是说硬科幻电影里面的某些技术或场景,在未来有可能会实现。

硬科幻电影的魅力就在这里,只要懂得了理论,谁都可以做出解释,而软科幻类的电影则不然,它们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故事情节和动作特效。

我想起王小波曾说过的话,“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

他的理由是,“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

在未来,如果有人能够通过先进的科技,做出电影中的凝聚态人,并灌入一定的意识(影片中的凝聚态人尚未具备),那么,他就能工厂里打造出一支能让常规武器完全失效的“超级军队”。


这种情况,比王小波所说的“哲人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哲人王”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人,而人的想法却会变,这样的“王”有可能会被人打到;那些能够打造出凝聚态的人则不然,他们不会被凝聚态人打到,因为凝聚态人不会有人类的思想,结果就是,制造者可以为所欲为。

科学的发展,应该以人性和理智为基石,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理论来推导求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技术,才能让人类看到真正的希望,缺乏这个前提,人类看到的将会是绝望。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第四次世界大战只会用石头和木棒。所以,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