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值得推薦的文藝片:《無主之作》

閱讀提示:影片時長三小時,本文的文字也不短,含標點符號在內,全文2360字,不含圖片。


我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個人對於動作片的喜愛,並且認爲這種喜愛無可替代,我並不介意旁人因此而評價我的欣賞層次不夠高。


這倒不是說,我的心理素質已經非常強大了,與此無關,而是因爲我對自己處在哪個層次心裏有數。


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任何事情,幹多了都會感覺到某種程度的膩。欣賞動作片也一樣,所以,偶爾換換口味是個解膩的法子,比如,今天要說的這部文藝片——《無主之作》。


我從前的眼界比較窄,對於作品類型的界定比較模糊,以至於當一部電影的字幕出現時還搞不懂自己究竟看了什麼片?


這種尷尬,在我看各種不同類型電影的轉換之間,莫名其妙的消除了。這是我在換了欣賞口味之後得到的一種好處。


倘若有一部分人還分不清文藝片和某種顏色的片子之間的區別的話,那麼現在,我可以向這些人介紹一個祕密,看過了《無主之作》,就能清晰的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裏,也更能理解,什麼纔算是真正的文藝片?


舉例說,在家裏,主角的姑姑伊麗莎白不着寸縷的坐在凳子上彈奏鋼琴,她的表情時而陶醉,時而興奮,說一些庫爾特還聽不懂的話……


這樣的場景還有不少,如繁星般散落於影片之中,必要的時候纔會出現,而出現的時候,不遮不掩,不扭不捏,一切都那麼自然而然,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沒有必要時,藝術不必高於生活。


對於影片的劇情,沒什麼想說的,我認爲這不重要。在大時代的潮流下,人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隨波逐流已算不錯,有些人則不幸被無法阻擋的波濤和洪流所淹沒,就此消失,彷彿不曾來過。這不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能解決的事情。


人的命運跟他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我想,人若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生存意義,有時候,妥協是一種必要的過程。


伊麗莎白有天賦,卻很不幸,她跟那些消失了的人們一樣,沒能躲過時代的洪流,相比之下,主角庫爾特就比較幸運,除了有天賦,他還跨過了命運的幾道坎。


起初,他也堅持做自己,後來妥協了,他去畫壁畫,他也去洗樓梯,如同他父親當年那樣。更幸運的是,他去到了柏林牆的另一邊。



《無主之作》的主題,是通過一種類似於輪迴的形式,表現出人類的遺傳因素對藝術創作所產生的影響,並在這種影響中追尋創作中的自我。


片頭,博物館的介紹員說了一句話:藝術應該來源於才能。我想,此話有一定的道理。


舉個例子,上初中時有音樂課,可是,我們班上大部分同學都弄不清楚五線譜究竟是怎麼回事,只有一位同學略知一二,每次考試,他的答案就成了大家搬運的目標,無一例外,幸運的是,音樂課不是必考科目。


假如我的理解沒有明顯的差錯,那麼,人們常說的藝術細胞,是在人還沒生出孃胎時就已經註定了,在這裏,才能與天賦是一回事。


好在即使我們沒有這種特殊的才能,也同樣可以欣賞到一些佳作,如果有日積月累的薰陶做基礎,那就更好了。



藝術可以通過某種不爲人所知的途徑告訴伊麗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大概這是有藝術天賦的人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吧。


我們來看一看這種區別吧:


伊麗莎白站在公交車站前,閉上眼睛,當司機們同時按響喇叭時,她展開雙臂,神情莊重肅穆,此時,伴奏音樂響起,站在一旁的侄子,漸暗的天色,面前的公交車……


現實中的一切彷彿都與她無關,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浸在只有自己才能領略到的奧妙中!這幅景象,烙印在年幼的庫爾特的記憶中。



既然是文藝片,當然就離不開浪漫這個詞,而浪漫往往跟藝術有着某種聯繫。


庫爾特當工人時,廠裏那位管事挺有意思,他看到庫爾特的藝術天賦便說,藝術學院的女孩子比工廠裏的好看多了,我喜歡這種一不留神就脫口而出的大實話。


在藝術學院,庫爾特果然碰到了好看得多的女孩子,其中一位還成爲了他生命中的女主角,女主角也叫做伊麗莎白,也許這個名字讓他有些傷感,於是,庫爾特叫她艾莉。


艾莉學的專業是服裝設計,於是,她的學期論文——那套西裝就成了定情物,庫爾特的畫作裏則有了艾莉的樣貌。



總有些人苦於沒有追求女孩子的方法,看看文藝片應該可以找到一點靈感!接下來還有更浪漫的事情:


小情侶晚上在二樓幽會,碰上女主角的父母剛好回家,下樓是來不及了,所幸有窗戶在,所幸窗戶沒有欄杆擋着,於是,主角從窗戶跳到旁邊的大樹上,一陣悉悉索索,好不容易下到地面,卻看到女主角的母親靜靜的站在樹下,手裏拿着他的衣服,還將他的皮鞋遞過來……


看到這裏,我不由地感嘆道,多好多開明的一位母親啊,舉止優雅,大方得體,儘管整個過程她都一言不發,但她臉上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不讓人難堪,是一種優雅。


影片跳出一般影片的敘述框架,沒有怎麼去追究庫爾特的老丈人在納粹時期的罪行,而是以庫爾特在藝術觀念上的轉變來反證納粹的奇談怪論。


老丈人始終沒有搞清楚一些事情,他的想法裏有很強烈的主觀意識,這種意識來自當年的納粹思想。


比如說,老丈人跟妻子討論起庫爾特時,說他是“一個因爲擦幾級臺階而自殺的男人的兒子”,認爲這是“優生安樂死”,甚至還認爲這是人的基因問題。


基於這個理由,老丈人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放過,試圖阻止艾莉與庫爾特的好事,後來他被迫離開,此事才作罷。


假如劇情可以不說,顏色可以不論,甚至浪漫也可以不談,但是,那位總是戴着帽子的教授卻不能不提。




該教授沒有多大的藝術天賦,起初我還以爲他的存在只是一個笑話,其實,他是壓軸的人物,他知道什麼纔是好,而“好”是評價藝術的標準之一了。


他的掏心話,對庫爾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後者更能明白自己還在藝術學院上學時的老教授所說的“自我”的深層含義!


在我看來,這是該片的精髓所在,這也是文藝片的魅力所在。我同意這樣的觀點,科學可以通過一些規則學習到,藝術則不然,只能夠潛移默化。



藝術當中的好,無法在課堂上學到,沒有人能教你,只能自己去參、去領悟。


沒有了規則也沒有了約束的“好”,正是藝術領域最艱澀難懂的地方,所以,文藝片才那麼小衆,而小衆的好,就在於它的精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