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知乎等平臺問題的感受

昨晚上,跟平常一樣,回答今日頭條上的提問。不知何故,突然感覺自己的答題速度明顯加快,自己能體會到。

難道這是效率提升的前奏?不大敢肯定,爲了證實這個判斷,我特地回頭去審閱那些答案。

答案的質量算不上很滿意,但和以前相比,看不出下降的趨勢,而且答題的數量大幅增多。這就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效率提高了。

我常在知乎和今日頭條之類的平臺上答題。起初是因爲看到別人提問的問題不難回答,自己應該還可以應付吧,於是,把它們當做作業完成。

雖是做作業,但也絲毫不敢怠慢,我總天真的以爲:每一題都要認真答,假如碰上的這題正巧是困擾着別人的心結,而自己的答案正是別人需要的,那不是剛好解答了那人的疑惑了嗎?

本着這樣的心態,在下正襟危坐,態度誠懇地寫作業——距離上一次做作業的時間,起碼有二十個年頭。


態度決定什麼來着,一下給忘了,這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每次答題都絞盡腦汁,雖然不再咬筆筒,但用盡心力的結果,如釋重負,腦袋發脹,眼睛發矇,脖子發酸,腰痠背痛,所幸,除此之外其他都好。

雖然偶爾也會有這個那個發來“謝謝”之類的信息,聊以慰藉,但我總是懷疑,不是懷疑別人的態度,也不是懷疑自己,而是懷疑做作業的方法。

這種方法,每天只能答一題,所以看到一個回答就有上千個讚的主,我的心裏就難以平衡,我手頭上的生活瑣事還沒弄呢。

更糟糕的是,心理不平衡的負面影響逐步擴大,從開始懷疑做作業的方法發展到了懷疑自己的能力,看來,我不是一個好學生。

這個想法的結果是,我把作業交給別人,讓他們去做好學生了,反正學校也不缺我這個壞同學。

我的行爲印證了一個道理,方法不對,事倍功半,它還能將一個好同學變成一個壞同學。不過,等我終於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時,我發現自己早已不在學校了,就算我不做作業,也不會有老師來批評教育我,這麼想,我的壓力頓時減輕一半。

可是,對我而言,寫作是一種愛好,往好裏看,說不定從哪天開始,稿費能跟工資一樣高。這種壞同學的想法,讓我感到臉上火辣辣的,但這是很多自由撰稿人的做法,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酬勞,並無不妥。

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後,我發覺有一股浩然丹田之氣充盈着小腹,由於我不是道士,頭比和尚還要光亮,所以我認爲,我是紅塵中人。

儘管我一點都不紅,但我身在紅塵中,總還是要做點紅塵之事,比如寫作,而且,我還想要寫出個樣子來。

爲了不辜負體內那股丹田之氣,我要繼續努力。就這麼努力着的過程中,我在今日頭條上弄了個號,發現上面也有跟知乎相仿的招式——問答。

唉,從前的習慣讓我想起回答知乎問題的起手式,感謝邀請——簡稱“瀉藥”,爲了自己的健康着想,我選擇忽略這個起手式,不能讓人認爲我是俠客,假如要當大俠,我會先把臉蒙上。

前文提到的態度問題,我現在總算有了一點頭緒,我並不指望態度能幫我決定些什麼,我只希望態度可以讓自己保持清醒,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因爲這回事,我想起了當年沈從文教汪曾祺寫作的往事:沈從文雖不贊同命題作文,但他偶爾也會出幾個題目,而且非常具體,比如,我們的小庭院有什麼,記一間屋子裏的空氣等。

只要解決了態度的事情,從本質上而言,這與回答平臺上的問題並無二致,簡言之,就是練筆。

一個句子,你得想辦法把它擴大成一篇文章,還得看起來像模像樣,最好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那麼,僅僅提高了寫作速度的效率,也只是做了半截子事情,還不能算一個事啊!

我不知道同道是怎麼做的,但從他們海量的點贊數看,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家練筆的功夫遠比我深,所以,我正在爲此努力,倒不是爲了功夫比別人更深,也不是爲了點贊數,而是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樣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