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本無相,境由心生

佛經說,人間本無相,境由心生,說的是世間存在的絕對的事實很少,大部分我們認爲的“事實”其實只是我們主觀的想法和判斷。因爲這些想法和判斷的主觀性,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一定不同,因而並不具備必然性。然而,我們人類卻習慣於相信所見所聞都是“事實”,都是“真相”,而很難轉變視角去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因爲此,我們容易陷入自己的判斷,而失去了轉變思路可以帶來的機會。

上週一位同事離職,官方溝通的原因是個人原因,實際的原因知情人都很清楚。

這位同事三年前還是管理團隊的重要成員,思維積極,承擔着重要的工作,然而,在一次組織變動中他始終不能接受變化,持着對抗的心態,逐漸成了大家遠離的對象,讓自己最後遊離在組織之外。久而久之,他成了活在過去的人。公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似乎完全沒有同步,業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也不相關,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更是步調沒有跟上。他是負責產品的,產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卻還停留在以前的思路。總之,從業務的角度,如果他能發揮作用,將給大家巨大的幫助,可是他的狀態卻讓大家每次談到該由他負責的問題都只能止住欲言又止。

這樣的狀態他保持了一年半。終於到了老闆忍無可忍,也不得不處理的時候。老闆還是給了他機會,和他談過好幾次。他也想做點什麼了。然而,他已經遠離了太久,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已經不是希望與大家朝着共同目標努力,而只是希望有點能向老闆交代的成績保住工作。這樣的心態當然更讓大家無奈。

終於,走到了這一步。這位同事在公司服務十二年,我想對老闆來說也是個困難的決定,這是爲何拖了一年半才了斷。對大家來說都是個遺憾。

他的故事裏致命的弱點是驕傲和對抗。在變化發生時,他以對抗和不參與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在他的世界裏,是非是那麼的重要。他又以極度的驕傲拒絕與任何人溝通,試着理解變化,或者嘗試轉換自己的思路。他也不向任何人請求幫助,甚至並不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苦惱、擔心和憂慮,因此也將可以開導他,可以幫助他的人拒於千里之外。

他從小學業優秀,去美國留學完成了學業,並在美國工作了好幾年後回國。他算是成功者。然而,成功導致了他的弱點。因爲過去的成功,他無法放下驕傲,太在意自己的正確。

我的另外一位同事,近期也面對着一個鉅變。他突然被老闆通知,他的職位由他的下屬接替,他將擔任一個新的職位,定義不清。表面上,他似乎在降級。剛接到通知的最初幾天他也很沮喪,我雖然認爲這個變化不合理,但貌似老闆無意改變決定。我甚至叫他開始找工作。然而,他卻很快轉變了心態,積極地去面對。他積極地提出來這個變化的不合理性,並從公司利益的角度出發提出新的方案,最終和老闆達成了雙贏的協議。他與老闆和人事就新的職位有了清晰的(有利於他)的定義,不僅保住了工作,貌似還成了一個不錯的變動。

我設想若我處於他的處境,一定會低沉沮喪感覺不公平,怨恨,然後要麼辭職,要麼消極等待處置,最終也許等來一個裁員的計劃。

這位同事有着輝煌的個人歷史,曾代表他的國家參加奧運會短跑,是本國的名人。他轉身企業界並取得不錯的成績本身就令人刮目相看,這次的風度,鎮定和漂亮地扭轉局面真讓我十分佩服。

這位同事的反轉在於他的心態。他接受,不對抗,然後客觀地分析情況,不帶情緒地,帶着專業精神地去設計有利於自己的職位。事實上,假如老闆的初衷有其他想法,那麼結果實際上是有背於他的想法的。

我們生活中屬於第一種情況的人可能更多。事實上,人類最大的執念就是證明自己是正確的。爲了這一點,人類簡直不惜犧牲任何的代價,包括工作、錢財、愛情、婚姻、幸福、甚至生命。

當然,因爲這一點都發生在潛意識裏,所以,當我們執着於自己的正確而失去了以上時,我們還對真相不知情,反倒抱定是別人錯是外界錯的信仰。

試想,很多婚姻走向破裂並沒有關鍵矛盾,只因事事爭吵不休,誰都認爲對方不對;我們工作裏的不順利往往因我們不懂如何變化視角,而堅信我們的看法就是正確的看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傾向於爲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尋找事實。比如你若認爲一個人很懶惰,那麼你看到的都是他懶惰的例子,他勤奮的時刻將被你的大腦自動濾過,就算偶爾想到也會找到充分的理由證明那仍然是他懶惰的結果。例如,你某天提早到公司,看見一個被你認爲的懶惰的同事已經到了並正在工作,你的大腦多半會說,肯定是昨天懶惰沒完成工作今天才這麼早來。在心理諮詢中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嘗試尋找例子來證實一個相反觀點,其實也是可以找到很多。這說明我們的判斷並非客觀事實,我們傾向於先做判斷,再基於判斷看到與判斷一致的“事實”。這樣的判斷一旦形成,我們就很難更改,並且會用這樣的判斷來決定自己的行爲,且再循環地去支持自己的判斷。

在第一個例子中,我的那位同事對組織架構調整不滿,他很可能認爲那個變化對自己不公平,因此,他潛意識裏在用自己的低效證明這個不公平。在第二個例子中,那位同事以及我第一反應都是老闆大概想以這種方式解僱他,若他抱着這個判斷不放,去證明這個判斷,那麼他的行爲就將是消極對抗,最後形勢確實就將發展到他和老闆鬧翻,他被解僱的局面;而事實上,他並沒有去試圖證明自己的猜想,而是接受了老闆給他的解釋,順着老闆的思路建議了一個對他個人和公司都有利的方案。他放棄了證明對錯,而聚焦於扭轉局面,獲得有利的結果。

第二個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實在罕見。不知是不是他國家頂級運動員的經歷鍛鍊了他這樣的心態,思路和能力。

雖然我們並非人人都是國家運動員,但我們還是可以訓練自己在危機和變化中,放下自己的情緒和對是非的執着,客觀地分析情況,向有利的結果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