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地鐵去上班

來了新加坡之後,地鐵成了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新加坡地鐵的方便,快捷,舒適成了居住在這個國家的一大亮點。

新加坡國土面積只有半個浦東大,卻有五條地鐵線,貫穿了整個國土的四面八方。

地鐵乾淨,不擁擠,班次多,運營時間長。去搭地鐵是信步由繮,從容不迫,篤篤定定的體驗。若坐的站數多,一般站一會都會有空位坐,就算不坐,在空調很足,乾淨沒有一絲污垢的車廂裏找個自己喜歡的角落站着,看手機,發呆,打盹也都很舒適。

市中心的地鐵站一般都和周圍的商場與寫字樓無縫連接,出站通過地下走廊可以很方便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其間還可以從容不迫地買早點。這地下走廊的連接工程是新加坡近十年來的大工程,它與地面的很多Shelter一起是政府投資巨大的民生工程。

新加坡地處熱帶國家,常年氣溫在26到32度之間,炎熱多雨潮溼。戶外太陽底下行走幾分鐘就幾乎要汗流浹背了,這對早上去上班的白領來說,實在有礙儀容和一天的舒適度。更不要說隨時可能下,而且一下就瓢潑的熱帶陣雨。所以,這些連接地鐵站和寫字樓的打着空調的地下走廊,對白領每天上下班的體驗來說有着天翻地覆的影響。

地面的Shelter也是一樣的目的。許多的地鐵站,公交站開始通往主要小區,商場,辦公樓的沿路都搭了窄窄的頂棚,晴天用於遮陽,雨天用於遮雨。頂棚靠着路邊搭着,不影響觀瞻,也沒有遮天蔽日之感。平時沒有感知,真在太陽下曬得恨不得鑽進水裏時,就會爲這涼棚下的一絲陰涼而感恩了。有時忘了帶傘,遇到瓢潑大雨時,也會深深感謝政府的苦心了。這雨棚還真可以讓很多懶惰族從地鐵或公交站通到小區門口,只需最後幾十米衝刺跑到家中。

以前在國內開車或坐出租車,總爲堵車或者打不到車而焦慮,在新加坡改坐地鐵後,每天的心情都好了許多。

當然,在國內,不願坐地鐵還有一個原因是怕被人看不起。交通工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開個私家車纔是成功的象徵,沒錢的才坐公共交通。

而在新加坡,情況似乎不同。

政府有先見之明,早在1990年就開始以極高的私車牌照拍賣價來控制私車購買。私車牌照價最高時達到了約40萬一個牌照,而且只可使用十年,十年後續牌照還需另外付錢。車輛本身也收取重稅。因此,在新加坡若想要擁有一輛新的私家車一般要花出一百多萬。

用車的成本也很高。市中心辦公樓的停車場高達10新幣一小時,若不是辦的月卡年卡,一天下來停車費要人民幣500元。汽油費,路橋費都很高。

同時,政府大力地建設公共交通。除了地鐵,公共汽車也是四通八達。除了普通的公共汽車,還在稍遠的人口數量多的社區開通特快公交,直達市區的商務中心。公共汽車和地鐵一樣,乾淨,不擁擠,準點,十分舒適與方便。

新加坡公共交通部每年一個重點考覈指標就是公民乘車體驗。六年前,因地鐵出現了三次故障停車,有公民寫信投訴,交通部長被迫引咎辭職。

在新加坡住了沒幾天,就會十分習慣乘坐公共交通,完全感覺不到私家車的需要。對於我這樣的“外國人”來說,爲了短短几年的暫時居住去花重金購買私家車根本不合邏輯,若沒有如此方便舒適的公共交通,我估計就得天天爲上下班發愁,住也住不下去了。

一方面設置購車用車障礙,另一方面讓私家車的需求降低,新加坡成功地將私車增長率降低到了接近零的水平,也成功地讓居民養成了使用公共交通的習慣——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人熱愛公共交通。

因此,乘坐公共交通和金錢與地位沒有關係,而是一種習慣。

新加坡的國家宏觀規劃中計劃將國家人口從現在的500萬增長到900萬。這一提案卻被反覆討論多次,因爲,政府在計劃增長的同時仍是會將民衆的舒適度放在較前的位置。

新加坡許久之前就將舒適度定位成國家的吸引力。它深知,對於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的彈丸之地,它的發展需賴於獨特的競爭力。如今,新加坡成爲了全球數一數二的宜居城市,成爲全球企業高管在亞洲居住地的首選(這往往成爲許多公司總部選擇的重要因素)。新加坡政府爲了持續保持這個競爭力,謹慎又果決地在發展和可持續性間作出明智的選擇。

新加坡交通部網站首頁就是“控制私車數量”的文章。文章是這樣開頭的:“修建越來越多的道路是不可持續的,尤其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國土有限的國度。今天,我們的道路所佔國土面積爲12%,而住房爲14%......”

打開中國交通發展的報告,我們喜悅又自豪地報告着城市道路增長的速度以及車輛增長的速度,而沒有數據來報告道路擁擠程度,擁堵時間也在逐年上漲。

在國內南方某個小城旅行時,我坐着環城的旅遊線路遊覽景點,人少又便宜,坐着公交車去火車站,方便極了。坐在高高的公共汽車上看下去,滿大街的私家車堵在那裏狂按喇叭,本該十分美麗的海濱小城,卻在椰風海韻之餘滿街汽油味,馬達聲和喇叭聲。若政府能大力地發展電動的公共汽車,鼓勵民衆自行車出行,整個城市該是多麼的舒適的感覺?

當然,這是很難的。因爲,對私家車的擁有不完全出於需求的考慮,而更多是對身份和地位的依戀。

這或許也是我坐公共交通之後的收穫。放下了認爲自己屬於某個階層或者希望屬於某個階層的畸形認識,融入大衆,體會衆生平等,獲得平和之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