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地铁去上班

来了新加坡之后,地铁成了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新加坡地铁的方便,快捷,舒适成了居住在这个国家的一大亮点。

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半个浦东大,却有五条地铁线,贯穿了整个国土的四面八方。

地铁干净,不拥挤,班次多,运营时间长。去搭地铁是信步由缰,从容不迫,笃笃定定的体验。若坐的站数多,一般站一会都会有空位坐,就算不坐,在空调很足,干净没有一丝污垢的车厢里找个自己喜欢的角落站着,看手机,发呆,打盹也都很舒适。

市中心的地铁站一般都和周围的商场与写字楼无缝连接,出站通过地下走廊可以很方便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其间还可以从容不迫地买早点。这地下走廊的连接工程是新加坡近十年来的大工程,它与地面的很多Shelter一起是政府投资巨大的民生工程。

新加坡地处热带国家,常年气温在26到32度之间,炎热多雨潮湿。户外太阳底下行走几分钟就几乎要汗流浃背了,这对早上去上班的白领来说,实在有碍仪容和一天的舒适度。更不要说随时可能下,而且一下就瓢泼的热带阵雨。所以,这些连接地铁站和写字楼的打着空调的地下走廊,对白领每天上下班的体验来说有着天翻地覆的影响。

地面的Shelter也是一样的目的。许多的地铁站,公交站开始通往主要小区,商场,办公楼的沿路都搭了窄窄的顶棚,晴天用于遮阳,雨天用于遮雨。顶棚靠着路边搭着,不影响观瞻,也没有遮天蔽日之感。平时没有感知,真在太阳下晒得恨不得钻进水里时,就会为这凉棚下的一丝阴凉而感恩了。有时忘了带伞,遇到瓢泼大雨时,也会深深感谢政府的苦心了。这雨棚还真可以让很多懒惰族从地铁或公交站通到小区门口,只需最后几十米冲刺跑到家中。

以前在国内开车或坐出租车,总为堵车或者打不到车而焦虑,在新加坡改坐地铁后,每天的心情都好了许多。

当然,在国内,不愿坐地铁还有一个原因是怕被人看不起。交通工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开个私家车才是成功的象征,没钱的才坐公共交通。

而在新加坡,情况似乎不同。

政府有先见之明,早在1990年就开始以极高的私车牌照拍卖价来控制私车购买。私车牌照价最高时达到了约40万一个牌照,而且只可使用十年,十年后续牌照还需另外付钱。车辆本身也收取重税。因此,在新加坡若想要拥有一辆新的私家车一般要花出一百多万。

用车的成本也很高。市中心办公楼的停车场高达10新币一小时,若不是办的月卡年卡,一天下来停车费要人民币500元。汽油费,路桥费都很高。

同时,政府大力地建设公共交通。除了地铁,公共汽车也是四通八达。除了普通的公共汽车,还在稍远的人口数量多的社区开通特快公交,直达市区的商务中心。公共汽车和地铁一样,干净,不拥挤,准点,十分舒适与方便。

新加坡公共交通部每年一个重点考核指标就是公民乘车体验。六年前,因地铁出现了三次故障停车,有公民写信投诉,交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

在新加坡住了没几天,就会十分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完全感觉不到私家车的需要。对于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为了短短几年的暂时居住去花重金购买私家车根本不合逻辑,若没有如此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我估计就得天天为上下班发愁,住也住不下去了。

一方面设置购车用车障碍,另一方面让私家车的需求降低,新加坡成功地将私车增长率降低到了接近零的水平,也成功地让居民养成了使用公共交通的习惯——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热爱公共交通。

因此,乘坐公共交通和金钱与地位没有关系,而是一种习惯。

新加坡的国家宏观规划中计划将国家人口从现在的500万增长到900万。这一提案却被反复讨论多次,因为,政府在计划增长的同时仍是会将民众的舒适度放在较前的位置。

新加坡许久之前就将舒适度定位成国家的吸引力。它深知,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弹丸之地,它的发展需赖于独特的竞争力。如今,新加坡成为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宜居城市,成为全球企业高管在亚洲居住地的首选(这往往成为许多公司总部选择的重要因素)。新加坡政府为了持续保持这个竞争力,谨慎又果决地在发展和可持续性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新加坡交通部网站首页就是“控制私车数量”的文章。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修建越来越多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土有限的国度。今天,我们的道路所占国土面积为12%,而住房为14%......”

打开中国交通发展的报告,我们喜悦又自豪地报告着城市道路增长的速度以及车辆增长的速度,而没有数据来报告道路拥挤程度,拥堵时间也在逐年上涨。

在国内南方某个小城旅行时,我坐着环城的旅游线路游览景点,人少又便宜,坐着公交车去火车站,方便极了。坐在高高的公共汽车上看下去,满大街的私家车堵在那里狂按喇叭,本该十分美丽的海滨小城,却在椰风海韵之余满街汽油味,马达声和喇叭声。若政府能大力地发展电动的公共汽车,鼓励民众自行车出行,整个城市该是多么的舒适的感觉?

当然,这是很难的。因为,对私家车的拥有不完全出于需求的考虑,而更多是对身份和地位的依恋。

这或许也是我坐公共交通之后的收获。放下了认为自己属于某个阶层或者希望属于某个阶层的畸形认识,融入大众,体会众生平等,获得平和之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