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與活着的歷史

昨晚,位於法國首都的標誌性建築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今天早上,這團“火”燃遍了網絡,成爲沸點新聞,高居各大網站的熱點榜首。

提到巴黎聖母院,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法國作家維多克·雨果的那部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該小說寫得很浪漫,而在作家的筆下,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也充滿了詩情畫意。

1831年,這部小說出版後,立刻引起轟動,法國人甚至號召捐款要重修巴黎聖母院。一座建築因一部小說再度受到重視,不知是雨果的魅力大,還是法國人的運氣好,使得人們經常能看到這座活着的歷史。

歷經八百年的風雨,巴黎聖母院也經歷不斷翻新重建的過程,但無論怎麼擺弄,它始終都保持最初的風貌,換言之,它的魂一直都在,看着這座莊嚴的建築,觀者彷彿也能看到那些滄桑的歷史……

這些歷史,是法國人的歷史,但也是人類的歷史,美國人就因爲沒有什麼歷史,才被有歷史的國家嘲笑,而且嘲笑的方式簡單,只需伸出一個巴掌。

不管是文物、書籍還是建築,這些歷史的存在,可以讓人類的文化得以延綿不息!人活着,不單是物質的,還有精神上的東西。但後者常被我們忽視。

說起活着的歷史,我想起我們的萬里長城和故宮。長城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故宮的歷史就沒那麼長,與巴黎聖母院存在的時間相比,差了一個美國。那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不過,故宮建築羣的場面卻要大得多,氣勢宏偉,人進到裏面立刻會感覺自己的渺小,逛一圈下來,要以天爲單位,而假如去巴黎聖母院,用小時計就好了。

因爲昨晚的那場火,特意搜了一下資料,巴黎聖母院的主要材料是石材,我本來以爲問題不是很大,但圖片新聞顯示,大部分屋頂都被燒燬,連標誌性的塔尖都倒已下來。


損毀的確很嚴重,雖然主體建築保存下來了,但依然令人扼腕嘆息!馬克龍說要重建,恐怕不那麼容易,計劃呼籲全球募捐倒是相對可行一些,錢可以籌到,但想要歷史重新活過來,煥發生機,難度就大得多了。

儘管如此,但我想,只要它的魂還在,重建這座哥特式的建築無疑是不幸中的大幸!

由此帶來一個啓示,我們的故宮主材料是木材,而木材怕火,所有的木製結構的建築都怕火,希望相關部門能引起一定的重視。那可是活着的歷史,經不起火的折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