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難度溝通

生活中我們會面對一系列問題,比如:升職、跳槽、教育子女、夫妻關係等等,這些問題又彼此糾纏,好似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爲什麼問題會堆積的越來越多,而我們卻無從下手呢?

《高難度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是因爲人們在對問題的性質和解決方式上,極度缺乏共識,於是陷入僵局。

那麼,如何做才能打破僵局,達成一致呢?

必經之路是與人對話,即溝通。

本書提供了8種思考路徑、4個步驟、31個實戰練習,幫助我們打破溝通的僵局。下面我們就從它的思考路徑和步驟開始分享本書:

一、當僵局產生後,我們常規解決思路是什麼?

作者說,當人們談話進入僵局,一般會用兩種方式化解:一是應用權力,二是調整說法。

所謂應用權力,即在不與對方發生密切聯繫前提下,通過語言或者行動幫你達成目標的方式。比如:越過對方,直接找對方的上司。或者通過重新分配金錢等刺激手段來施壓等等。

所謂調整說法,就是讓我們的目標和他人的價值觀相調和,用對方的語言來溝通。

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弊端,前者是如果沒有可以運用的權力或者缺少資源時,談話依然不能正常進行。後者讓我們只是迎合他人的目標,並沒有真正關心他人的目標,於是費盡心機的去斟酌詞句,對方卻有可能根本不買賬,導致談話繼續中斷。

作者說,打破僵局不是依靠權力,也不是要找到正確的話來說,而是要做出更爲根本的轉變,讓我們的自身掙脫框框,採用創造性的、真實的新方式

二、那麼什麼纔是真實的新方式?

本書把真實區分爲兩種真實:靜態真實和動態真實。

所謂靜態真實是指人們所作所爲與他們過去的信念、想法、行爲、文化認同相一致的情形。這樣的靜態真實,有可能讓分歧和僵局進一步固化。

所課動態真實是指你的行事方式能夠與你真正想要的未來相一致,而不是與過去相一致,同時不斷學習和成長。動態真實的關鍵是坦誠,承認我們自己的矛盾和衝突之處。

作者要求我們用動態真實的態度去溝通,但是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又需要深層次的解剖自己,解剖對話,比如分析對話中隱藏的背景對話。

三、什麼是背景對話?怎樣識別背景對話?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案例:

有位先生去地下室拿東西,發現燈開着,他小聲埋怨着關上燈,然後直徑走進廚房,看見妻子在洗碗,便抱着胳膊對妻子說:“地下室燈沒關!”

他的妻子立刻回敬了一句“嗯,不知道是誰,每天早上衝完澡都不關燈,你知道接下來,我是怎麼做的嗎?我把燈關上就是了。”

他們倆的對話爲什麼充滿了火藥味呢?

因爲先生在說話前,暗含了背景對話:“真浪費電,有人沒關燈,我要看看是誰幹的,然後告訴她,爲什麼這麼做不對?這樣她以後就不會再這麼幹!在這個家裏,總得由我來貫徹環保理念。”

他的背景對話展現出他此時的狀態——刻責他人、自以爲是和消極攻擊。從更深層面來說他表現出的自以爲是,沒有與他想要創造的世界相吻合。

而他的妻子洞悉了他的內心活動,自然迴應也就不那麼客氣。

作者指出在對話的過程中要時刻自我覺察,但覺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水裏的魚感覺不到水的存在”,同樣我們也常常不瞭解自己的狀態。覺察狀態需要放下身段付出努力,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四、我們怎樣才能看見自己的狀態?

我們的狀態決定了我們會做什麼、說什麼,也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包括所做的事和所講的話。

覺察我們的狀態,包括:弄清楚我們內心的感受、以及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它既包括自省,也包括共情。

發展心理學家表示,找到內心深處隱藏的東西,並作出相應的處理過程,對個人成長非常關鍵。它是我們實現自我的基礎,同時這個過程也充滿了艱難和困苦,因爲它需要我們直面自己的弱點。

讓談話陷入僵局的狀態一般包括:不願意、被動、不確定、挑剔、怨恨、沮喪、防衛心理、憤怒、放棄等等。

作者在這裏有一個很形象的類比:如果談話是跳舞,那麼狀態就是舞曲,如果談話無法進行或進行不下去,你就可以換一首曲子來聽。

作者說,在與他人談話的過程中,我們的狀態會從我們與自己背景對話中浮現出來。當我們跟自己源源不斷的進行背景對話,會影響別人看待你的方式。

五、談話過程中的陷阱是什麼?

我們如果把談話中出現僵局,看作是掉落一個陷阱,那麼打破僵局首先要認清使你掉入陷阱的誘餌是什麼?

書裏有一個《抓猴子的故事》,一名獵人把櫻桃放進一個瓶子裏,用它來抓猴子,猴子把手伸進瓶子,抓住了櫻桃,可是抓住了櫻桃的手,卻卡在裏面出不來,除非他把櫻桃扔掉,但猴子不願扔掉櫻桃,最後就被獵人逮住了。

誘餌通常有4種形式:自以爲正確、自以爲代表正義、自以爲確定無疑和自以爲安全。誘餌就隱藏在我們對問題的理解和我們當時的狀態裏。

所以,只有放下誘餌,我們才能走出談話的陷阱。

六、談話過程最重要的事是迴歸內心

作者說,爲了推動談話,我們可以先回歸內心,關注自己最在乎的事情。也就是弄清楚我們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指向自我的,外在動機是指向“我”以外的世界。爲什麼在我們在意的事情上,和他人產生共鳴那麼困難?

原因在於我們自己都沒有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產生共鳴,事實上我們傾向於做背道而馳的事,我們愛上了某種事物,它可能是一種理念、一個地方、一個人或一羣人,但我沒有談論我們的內心,談論我們的內在動機,而是把我們的內在動機換成了我們認爲和別人更容易接受的外在動機。

而內在動機是對成功至關重要的行爲和結果。這些行爲和結果,包括:創新、理念、對困難的持久力、心理健康、認知彈性與深度學習、積極情感和敬業度等等。

七、當談話陷入僵局,應該如何重啓談話?

重啓談話始於承認我們的問題,並且爲我們導致僵局而道歉。本書作者指出,道歉要想有效果,就必須真心實意。

真心實意的道歉分五步走:一是明確說明冒犯,承認造成傷害,承認事實;二是完全承認做錯,承擔責任,不責怪環境;三是表示懊悔,例如說“對不起”;四是主動了解傷害,提議作出補償;五是對未來作出新的承諾,包括承諾不再做出同樣的冒犯行爲。

道歉能夠爲關係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它可以讓人產生攜手前行的意願。它可以是一個分界點,斬斷過往的行爲模式。它也可以代表一種承諾——從現在開始,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八、高難度溝通重要的步驟

產生分歧源於價值觀的不同,接受不同價值之間的衝突需要經過4個步驟:

第一步,超越“就事論事”的爭論,澄清價值觀以及相關的願望和恐懼,在理解他人想法的時候,考慮關心層次和道德基礎。

第二步,對分歧承擔責任,承認你自身矛盾之處,你也關心對方所關心的價值,同時承認你在分歧中的責任。

第三步,打開新空間,向對方表明你希望超越讓任何一方對目標妥協的做法,並找到第三選擇的解決方案。

第四步,探索新空間,在熟悉想法之外,應用頭腦風暴、搜尋、聯繫、構想、創造等方法,找到新途徑。

本書是麻省理工高人氣溝通課,它告訴我們:問題的關鍵節點不在於“對抗”,而在於“我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未來?”即“改變”。改變並不是放棄對目標的追求,而是改變追求的方式。在溝通上要實現真正的改變,就必須同時跨越外部障礙和內部障礙。本書與其他溝通類書籍最大不同之處,不是教你溝通的技巧,比如“如何傾聽?”“如何表達?”“什麼是正確的反饋?”等等,而是要讓你做出實質、根本的轉變——重塑自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