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人生訓練營】2組+子君+《金錢的靈魂》

想不明白這三點,你會一直爲錢而焦慮

文|子君

前幾天看了一則新聞,題目是——高薪程序員辭職山中禪修:掃地做飯零收入,追求金錢我不快樂。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復旦大學畢業的碩士生,曾在阿里旗下公司做程序員。因爲工作壓力大,覺得自己是“名利的奴隸”,於是辭職到山中當全職義工禪修。雖然家人同事都不理解,但他覺得高薪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數字,反而現在的生活更快樂。

在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下,網絡上時不時會看到某公司員工因連續加班而猝死的新聞。

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上,被問及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巴菲特說:想多活幾年 但時間與愛是金錢買不到的,也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會說這些是有錢人的說辭,因爲他們不缺錢。而我們普通人都在爲了錢放棄能放棄的很多東西,包括時間、健康和對家人的陪伴。我們都說自己知道這些很重要,但是“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掙錢的初衷又是爲了什麼?

在掙錢與陪伴家人之間,在掙錢與幸福感之間,我們真的不能兩全嗎?

每天被金錢追逐着的緊迫感真的是社會給的壓力嗎?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金錢的靈魂·讓你從內在真正富起來》,它的作者是美國的琳內•特威斯特,一位全球性的慈善活動家,擔任全球性NGO大型計劃領導人近四十年,她擔任戰勝飢餓項目負責人期間,在全球範圍募集到1.5億美元資金,幫助了包括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地的貧困人民,參加過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她致力於幫助人們重新清理與金錢的關係,認清自己的內心,重拾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

《金錢的靈魂》這本書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告訴我們,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如何獨善其身,更加理智地去對待金錢,消除匱乏感讓生活和自我走向更高的層次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關注事情的根源

琳內•特威斯特在一開始就講到自己去印度見到羅摩克里希那的場景。

羅摩克里希那在利用自己的產業和財富幫助他的祖國擺脫貧困,但是他會無視匍匐在自己腳下的乞討者,他要考慮的是如何從根源上解決人民的貧窮,而不是無盡的施捨。

如果你一直專注於應付結果,你會有處理不完的麻煩。就像“植物大戰殭屍”,如果你一直在地頭打殭屍,是打不完的,除非你把那幾塊產生殭屍的墓碑敲碎,就不會再有新的殭屍出現了,再處理掉已經來到地面的殭屍,這場戰役將會很快結束。

《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中也提到了這個觀點,一切問題一定要從根源上解決。

因爲綜藝節目《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再次被大衆關注的范曉萱,曾在一個節目中談到自己的憂鬱症。她曾經試圖找適合自己的藥品,然而有的藥會加重病情。但是,一旦自己想要走出來的時候比什麼藥都管用。

病的根源是自己,所以,只有自己主動解決才最奏效。包括因爲金錢引發的焦慮感也是我們自我選擇的結果。

正如作者所言,“我們每個人都如此。我們都以某種方式在金錢方面處於一種盲目狀態,而且我們也努力地保持這一狀態。也許,我們害怕或擔心,如果我們過多瞭解自己賺取金錢的方式或者某些花錢的決定所帶來的的真正後果,我們將不得不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的消費方式和個人追求造就了現在金錢上和生活的困擾,而我們自己也是解決一切的根源。

二、不要被基本假設鎖定

如果你給自己貼過標籤或者被別人貼過標籤,比如:你什麼都做不成,你不適合做這個,等等,而你又恰好相信了的話,你應該經常有這樣的想法:是啊,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我果然不適合做這個。

以上就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基本假設,你已經在內心給自己設定好了結局,所以,結果只能按照你的想法來。

“每當我思考普遍存在於我們之內的潛在信念,幾乎存在於每個地方、每個體系、每個機構、每個觀念、每個人之中的信念是,我意識到,我們的社會中存在着一些基本假設,他們極具殺傷力,幾乎可以抹殺我們爲了解決飢餓問題所做的一切努力。”

作者的這個觀點又不僅僅適用於解決飢餓問題,其實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都是這樣。我們不能在自己還沒有努力之前就給自己蓋棺定論。

在《了凡四訓》中,主人翁了凡也是相信宿命論的,因爲恰巧自己的第一次科舉被言中,就開始相信一位老人的言論,從此不思進取。好在後來遇到了雲谷禪師,收到點播才又重新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後來的命運也就完全改寫了。

所以說,如果你相信了命運的假設,也就是放棄了“命由己定”,你的生活也就真的沒有什麼起色了。

不管做什麼事情,只有你付出了真正的努力,才能談結果。在做一件事之前,不要管以前的自己是什麼樣,你只要知道從現在開始你要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就對了。

再也不要說,因爲沒有錢所以我們不幸福。

三、擁有充裕感

關於“充裕感”作者是這樣說的:“‘充裕’根本就與數量無關。它是一種體驗,是我們創造的一種意境,是一種宣告,一種知曉,知道我們擁有充足的資源。它是一種意識覺知,是一種關注,是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環境的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充裕感是我們自內向外創造並彰顯的一種意境,它提醒我們,如果我們認真看一看周遭與內在,就會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就比如,我現在新換的房子,比以前的房子還要小几平米,但是我的活動空間卻比以前大了很多,是因爲我開始專注於收納,和合理的物品歸置,不再是隨便一放,也不再抱怨房子太小。對於那些不常用的或者根本不會再用的東西,我會捐贈出去或者乾脆扔掉,這樣斷舍離的積極的生活態度讓我比以前多了更多的舒適感和幸福度。

《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這本書中也講到了關注自己能夠做到的,這樣你會少一些羈絆,成功的機率也會更大。畢竟有錢人與窮人的區別之一就是,有錢人往往會看到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而窮人看到的都是阻礙。

正如作者書中講到的孟加拉七傑,當他們開始聚焦於自己擁有的土地和資源,願意投身於此的時候,才發現了以前從未被人發現的湖泊,也得到了政府贈送的土地,進而帶動一個地區的人走上了自力更生的生活,再也不用被救濟。

匱乏感導致焦慮,焦慮導致不停地獲取,永不滿足。

當馬雲說,自己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就是創建阿里巴巴,因爲基本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的時候,很多人都看到了他擁有的錢,沒有看到自己比馬雲擁有的優勢是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很多人會說等我有錢了要怎樣,但是現在不做的事情,等有錢了也不會做,甚至,現在沒有正確的觀念,你也不會有錢的,你的思維決定了你是否會一直這麼焦慮地追逐金錢。

不如從現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與自我環境的關係。

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又何嘗不是我們做事的態度?能在現有的金錢基礎上過得幸福的人,纔有能力去承載更多的財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