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被推翻:这些年,我们都误解了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幼儿园选取了4-5岁的孩子为受试者,在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但如果等待15分钟,他们将得到两块棉花糖。

30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那些当年能抵制住诱惑,选择等待而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成绩优异、事业有成、身体素质更好等等。

“棉花糖”实验表明,延迟满足能力对个人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很多家长认为,需要从小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故意延迟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只有学会自律,才能获取成功和自由。

然而,2018年5月25日,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

他们提出,那些能等待15分钟而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家庭稳定,父母总是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而那些选择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那么好的条件,物质需求没得到充分满足,所以他们认为如果不马上吃掉棉花糖,将面临全部失去的危险。

这一颠覆性的研究,和《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中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雪提出: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幼时能“有求必应”,孩子深信需要会被满足,慢慢才能接受必要的等待,长大后才会相信等待必有结果。

“棉花糖”实验的受试对象是4-5岁的孩子,可以说,那些能经得住诱惑的孩子,都是在0-3岁这个关键期得到过充分满足的孩子。

人们只看到自制力带来的优异表现,却没有看到,孩子们之所以能接受延迟满足,恰恰是因为曾经的需求总是被及时满足。

因为曾经的及时满足,孩子对“得到”充满确定感,对外界充满信任感,才有了所谓自制力带来的优异表现。

如果小时候的合理需求总被压制、否定、延迟,孩子不仅无法形成真正的自制力,而且还会在难得“拥有”时毫无节制、索求无度。


举个例子,每个母乳妈妈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要吃奶,就及时哺乳,母婴关系亲密而充满信任,离乳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

反倒而是那些定点定时哺乳的妈妈,每次喂奶都会感觉孩子拼了命地吸吮,像是要把自己“榨干”。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需要喝奶的时候不一定能喝到,所以他会抓住每一次喝奶的机会,在离乳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分离焦虑”。

可见,对婴幼儿进行刻意的延迟满足能力训练只会让最终结果适得其反。

刻意延迟满足,孩子连对世界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都没有建立起来,自然会在难得拥有时会更无节制、不懂自律。

很多父母担心小时候不管教、不束缚孩子,什么都满足他,他会被惯坏,不懂节制。

其实这个逻辑其实搞反了,不是因为孩子不懂节制,所以父母要延迟满足、刻意管教。

而是因为父母总是否定、评判、延迟孩子的需求,孩子不曾体验过自由,未曾得到过充分和及时的爱,才渐渐成为了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索求无度的人。

父母越是刻意延迟满足,孩子就越容易执着于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求。

道理很简单。什么样的人会“嗜水如命”?经历过干旱,三天三夜不得喝水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看电视成瘾”?经常被限制看电视的时间,想看而一直不能看的人;

什么样的孩子会“管不住”,经常偷糖吃?从小被告诫不能吃糖,吃糖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孩子。

人性本就如此,得不到的永远才是最好的。

有些事情,父母越是刻意禁止,孩子就越感兴趣,欲望就越强。

而当父母放下限制、延迟满足的意念,孩子也才能跟着放下。


此外,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给予孩子充分体验、自主选择的自由,孩子慢慢学会了筛选、明白了事理,才能习得真正的自律。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就说过,从小,面对自己的合理需求,她的爸爸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她。

有一阵子她对打游戏感兴趣,她的爸爸就陪她打,这样痴迷了一年,她充分体验了打游戏的快乐,感到很满足。

等到了中学、大学,大家都玩网游的时候,她反而不怎么痴迷,只是偶尔玩一下,拿得起放得下。

她喜欢吃巧克力,她的爸爸从不吝啬,每次都满足她。

有一阵子周围的小伙伴都爱吃某种牌子的巧克力,但她却不喜欢,说里面有一种奇怪的味道,后来才知道,那里面有一种成分,叫代可可脂,对人体有害。

因为她吃过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不仅吃的时候懂节制有饱足,最后还能挑出口感好的、成分健康的。

及时满足能让孩子充分体验当下拥有的一切,在丰富和自由的体验中,他们才能找到对自己真正有利、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

自由体验后的自律,才是真的自律。主动追求的热爱,也才能坚持到底。


婴儿时期的及时满足,能让孩子平稳度过寻求安全与信任的时期,也能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自信地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追求更大的成功。

那么,如何做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让我们固执地认为延迟满足能力需要刻意去训练?

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限制性信念。

因为我们自己小时候,也被这样“训练”过。

也许我们小时候也不曾得到过父母及时的关爱,所以认为没有人能充分满足自己,所有好东西都是要等的;

也许我们小时候的需求也总是被否定被延迟,由此产生了深深的不配得感,认为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必须辛苦付出才能成功。

要让孩子不重蹈我们的覆辙,就得先放下这些限制性的信念。父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

看见孩子的需求,不对孩子的欲求做评判,就是打破限制性信念的最好方法。

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就是在与幼时那个欲求不满的自己和解。

全然付出,自然地给予,就是在丰盛自己曾经匮乏的内心。


其次,能给的,就及时、痛快地满足孩子

孩子哭闹,我们就及时抚慰。孩子要吃奶,我们就喂。孩子想买的东西,只要是合理要求,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就爽快地答应。

有的父母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让孩子等待的机会,孩子要吃糖,糖就放在桌子上,可偏偏要说:“等你吃完饭再吃。”“等你做完作业再吃。”

其实这样,无形中会让孩子觉得,所有等待都是合理的。长大后,需要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时,也会变得唯唯诺诺,不敢提要求。

《当我遇见一个人》里提到一个例子,在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有一位全职妈妈找到他们,说自己4岁的儿子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玩具。

由于妈妈长期限制儿子吃巧克力,儿子反而对巧克力表现出成瘾般的痴迷。

后来妈妈通过自省,决定放开限制,给儿子买了一旅行箱的巧克力,对儿子说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孩子开心得不行,一路上都主动和人打招呼、聊天。还和遇到的小朋友主动分享巧克力。

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仅仅因为,他的需求被看到,得到了充分回应,他的能量不再受阻,流畅而充足。

有句话说的好,如果孩子想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他10块,那么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


最后,不能给的,诚实回应。

我们说,刻意延迟满足会让结果适得其反。并不是要求父母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做到尽善尽美。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比如,孩子渴望拥抱,而我们又非常疲惫,可以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诚实对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需要,它很好,是妈妈自己太累,需要休息”。

而不是否定孩子的要求:“你怎么总是有那么多要求!那么不懂体贴人呢?”

比如,当我们因孩子的无理要求动怒、想要打骂的时候,应该诚实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内在创伤被启动了,因为内心痛苦而伤害孩子,这是我需要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孩子需要我纠正。”

意识到这些,我们就能诚实回应孩子:“我知道你想要,但是妈妈不愿意买给你。当然,错不在你。”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可以直接表明:“我看到了你的需要,它很好,只是爸爸妈妈暂时钱不够,无法买下它。”

而不是把一切归结于孩子身上:“你上次不是才买了一个玩具吗?怎么那么浪费钱呢?”“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就没有资格买这些!”

父母是人不是神,能及时满足,就不带条件地给。不能满足时,只需直面真相。

自然发生的延迟满足并不会伤害到孩子,反而会激发起孩子主动追求的动力。但刻意为之的延迟满足,往往带有评判,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

当父母不再用“你的需要太过分,你不应该提出无理要求”等说辞去否定孩子,不再用“无条件满足只会把孩子惯坏”等说法来掩盖自己的潜意识,不再用“孩子是在威胁我,我不能轻易满足他”等借口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时,孩子的能量就不会被阻断,孩子的感受就不会被扭曲,孩子的发展就不会受到限制。

拒绝不会伤人,附带评判的拒绝才是伤害。给予不会害人,附带条件、企图控制的给予才是毒药。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让爱自然流动,孩子尽情体验到喜怒哀乐,坦然面对自然发生的拥有和失去,便能用尽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且获得内心的富足与强大。


在爱与自由滋养下长大的孩子,配得上人生的一切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