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獎學金?唐人的茶其實是胡辣湯?這本書告訴你古人的祕密

在意大利羅馬有一個著名的雙面門神,名叫雅努斯,他有兩幅面孔,一面朝向未來,一面朝向過去,在古羅馬人心中,雅努斯執掌着開始和入門,也執掌着出口和結束,更重要的是他連接着過去和未來,畢竟沒有過去何談未來呢!


羅馬人將過去與未來的連接寄託在門神雅努斯身上,而擁有着5000年悠久歷史的中國,要依靠更加強壯的肩膀托起這份重任,文化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而文字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歷來文人墨客、學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理解傳承沿襲着中華文化,讓中國人在書海典籍中感受歸屬和認同。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就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14個方面,全面、多元的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面貌和古人的精神追求。

事實上,市面上已經出版的國學類書籍數不勝數,隨着社會熱點的變化、流行趨勢反覆、名人效應的作用,這些書也在不斷迭代更新,並沒有哪一部能夠真正的獨立於潮流和輿論之外屹立不倒,然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卻是爲數不多的、真正經得起時間淬鍊的一部經典,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出生好。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脫胎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材《古代漢語》,衆多頂尖學者、大師受國家教育部委託,耗時40多年,歷經4次修訂,可謂千錘百煉。正統嫡出的身份註定它一出生就自帶權威,名列經典。

其次,作者牛。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主編王力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他師從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格等,各個都是聲明卓著的文化界泰斗,他本人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成書並非一人之功,而是以王力教授爲代表的集體編寫組歷時40多年的編寫修訂最終凝結出的精華。這個神仙編寫組陣容豪華,每一位成員單拎出來都足以撐起一片天:國學大師姜亮夫、教育家葉聖陶、清華大學教授馬漢麟等等,他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最強背書。

最後,內容強。

常識,即普通知識、基本知識,因此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只講些樂器、器物、服飾之類的邊角知識,並不往深裏挖掘思想、精神和意義,然而學者們憑藉深厚的學識功底將常識解析得精闢生動,用深入淺出、以小見大的方式打開話題,再逐步深入瞭解其背後的故事和淵源。這種從微小處切入,進而深入探索、挖掘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同時也是孩子們甚至成人在剛剛開始接觸中國古代文化時最喜歡的一種方式。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的精深,很多學者研究了一輩子也只能學得一二,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背古詩,讀古文,然而5000年的時間橫亙其中,爲今人學習古人添加了很多困難,還平添很多抱怨。

其實,最好的方式是不急於把文化的精髓堆到面前矇頭苦學,而是應該先了解古人的時代背景、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然後再去理解他們的思想、作品和價值觀,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的就浮出水面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價值就在這裏:用文字構建橋樑,帶你走進古人的生活,親近古人,體味過去,然後面向未來。

1.關於飲食的常識

你知道“家”這個字是怎麼來的麼?在上古時期,古人到處遊牧打獵,居無定所,經常搬遷,當時馴化的家畜多是牛、羊、狗,而如今看起來最懶惰無害的豬在當時卻是最難馴化的野獸,後來隨着人們掌握了種植開墾的方法,農業經濟取代了遊牧經濟,大家不再漂泊,豬也被完全馴化了,豬肉量大且肥美,於是家家戶戶都養上了豬,“豕(音史)”在古代就是豬的意思,屋檐下有豬,不就是一個“家”麼!


茶文化也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今天所謂的茶道真的是古人的茶道麼?書中列舉了一副備茶圖:“唐代的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篩過後加入沸水煮成糊狀,還要添加鹽、蔥、姜、橘皮、薄荷等等,類似一種可怕的胡辣湯。”相較之下,現在茶葉泡水的方法簡直有點簡單粗暴了!


2.關於交通工具的常識

你肯定聽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是不是也把“駟”寫成了“四”?其實“駟”和“四區別可大了!原來戰國以前的古人可從來沒想過直接騎在馬背上,馬只能拉車,而四匹馬拉的車就叫“駟”,所以“駟馬難追”是說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實際上,直到戰國時期中原人才從其他遊牧民族那兒學會了騎馬的功夫。


3.關於樂器的常識

你知道“參差不齊”這個成語麼?用來形容質量、水平不整齊。實際上“參差”是樂器排簫的古名,不需要多說,只要看一眼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簫,你就知道什麼是“參差不齊”了。


4.關於飾品的常識

每當美人出場的時候,我們總會用“環佩叮噹”襯托其嫋娜的身姿和步態,彰顯美人如玉般優雅的氣質,然而這事兒要是放在老祖宗那兒可是要挨訓斥的!的確,“古之君子必佩玉。”然而在西周,組玉佩是用來約束人行走儀態的,組玉佩掛在身上,行走時卻不能發出玉相撞的聲響,級別越高的人,身上的組玉佩就越長,行走時的步子就越小越緩和雍容。《詩經》有詩篇專門諷刺組玉佩發出的撞擊聲,然而漢代人在編寫禮書時粗率的將諷刺當成讚美,造成了巨大的錯誤,導致後世也就將錯就錯的沿用了下來。


5.關於酒的常識

酉瓶在剛出土的時候就因爲它奇特的造型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尖尖的底部放在今天多少有點尷尬,大多數學者認爲酉瓶就是古人用來汲水的瓶子,尖底方便在河中打水,還能隨手插在鬆軟的泥土中固定,正當大家佩服古人的智慧時,又有人提出了質疑,認爲商周的取水條件並不適合酉瓶,酉瓶更像是古人用於宗教或祭祀的盛酒器,是一種“神器”。誰對誰錯,只有依靠更新的考古發掘才能找到答案了。


這些有趣的小常識在書中俯拾即是,從一個碗、一塊玉、一輛車,甚至是一座城,每一個現實中生活中的普通器物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可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故事背後又折射出古人在當時背景下的生活面貌和思想狀態,如此聯繫到與之大相徑庭的當今生活習慣,不禁錯愕、驚詫、或是捧腹、大笑,似乎有一根看不見的絲線將古人和今人神奇的連接到了一起,觸發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流和理解。


爲什麼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無論是商業競爭、市場競爭、貿易競爭還是科技競爭,你會發現,當較練到最高層面的時候,往往比拼的就是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內核,而這個精神內核的載體就是文化。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來源於5000年綿綿不斷的傳承,雖然我們並不能每個都成爲學者專家,但是可以讓文化成爲我們生活的底色、成爲精神綿延的線索。經史子集離我們太遠,不如就從身邊的常識開始,去了解一雙筷子、一個酒瓶或是一件衣服的前世今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