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溝通

如果領導給你佈置了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你是會直接和領導溝通?還是給其他同事傾訴?如果某天一個朋友借了你的錢不還,你是會直接和他去討要?還是給其他朋友抱怨?如果某個同事在無意間侵犯了你的私人空間,你是會直接告訴他?還是就此事給別人發牢騷?

你有沒有覺得很奇怪,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和第三方說,而不是直接面對當事人。

爲什麼會這樣呢?《正向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這裏面有很多原因,也許是我們擔心自己會傷害對方,也許是我們擔心對方會因此不喜歡我們,也許是我們以爲對方知道我們不開心……但歸根結底不外乎你是一個逃避問題者。

逃避問題者分爲三種類型:抱怨者、迴避者、心口不一者。這三者除了身上怯懦之外,還有一些相似點,他們揹負的壓力都很大,自尊心都不太強,而且對一個問題常常不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

由此,陷入了負面溝通模式。

所謂負面溝通模式是指當人們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開口跟冒犯方商量某件事兒的時候,他們就會乾脆放棄交談,他們反倒會跟同情者傾訴和抱怨。

那麼怎麼才能直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呢?

作者芭芭拉·派崔特提出正向溝通的概念。正向溝通就是讓你做一個有理、有力的溝通者

有理、有力的溝通方式意味着你知道是什麼困擾了你,你知道你想讓對方做什麼,你明白自己的立場以及對方的觀點,你做了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選擇。

良好的正向溝通始於WAC模型

W——什麼?到底是什麼讓你感到反感?明確問題所在。

W的應用關鍵點:

1、寫下你的W。到底是什麼困擾着你,請把原因寫在紙上,這將幫助你迅速弄清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爲當心煩意亂的時候,你可能會誇大事實或者防禦性很強。當你寫下自己真實想法這個過程,會讓你慢下來,並進行思考,同時避免給別人貼標籤。

2、避免使用責備控訴他人的句子。對比以下兩個句子:

“你從來不告訴我任何事兒。”(指責)

“我需要你給我提供這些信息。”(有力陳述)

關於“我”的陳述,通常是主張性的,是自信的表達。而關於“你”的陳述通常是攻擊性的。請記住“你”的陳述會讓別人陷於防禦狀態。

3、當描述別人行爲的時候,避免用刺耳的貶義詞形容詞。比如:噁心、懶惰、自私、討厭、煩人,他們都會讓對方處於防禦心理。

4、避免使用“總是”“從不”“很少”等誇大性概括詞語。這些詞不利於坦誠溝通,對方會感覺到受到攻擊或輕視。

5、當“你”的陳述句必不可少時。可以用軟化語句。比如:“我肯定,你並不是有意的。”“我確信,你並不是這樣認爲的。”

A——問你想要求對方做什麼或者改變什麼?明確你將解決什麼問題。

A的應用關鍵點:

當我們完成了w之後,就要轉移到A。如果再回擊別人的時候,你不知道自己的A,就會讓對方掌控整個談話的主動權,更糟糕的是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

用A的時候有兩個關鍵點,表明立場和提出要求。“要求”表達了你想要的結果。“立場”則有更多的意義。

比如:

每個星期都去養老院看媽媽。(要求)

每個星期我希望你都能去養老院看看媽媽,如果你不去,我就會把她接到離我們更近的地方住。(立場)

從提出“要求”到表明“立場”,你千萬不要粗心大意草率行事。只有通過富有大量有成效的交談,才能達成一個共同的目的。

C——驗證,你要求那個人改變他的行爲,他是怎麼想的?你需要驗證並明確。

C常常是一個要求對方做出迴應的問題。

“那樣沒問題吧?”

“你怎麼想的?”

“那會發生嗎?”

要實現C這一步,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對方已經聽到了你的意願,下面你需要聽對方的想法或者觀點。

WAC應用案例:

情景:假設你已經告訴保姆在晚上9點之前,要讓孩子們上牀睡覺,但你卻發現,她讓孩子們一直玩到了11點才睡。

你可以使用WAC語言。

W——我知道,你上次讓孩子們玩到很晚才睡,結果第二天他們看起來沒精打采的。

A——我想要他們在晚上9點前睡覺。

C——你能這樣做嗎?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