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人間世(一)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爲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第一節是孔子與顏子的對話,裏面寄寓了教化影響衆生的方法、原則,更主要的是講自我修養的實際工夫。


孔門的“復聖”顏回,來跟夫子辭行。孔子問他要到哪裏去,顏子說是要去往衛國。老師就問,你到衛國去,是有什麼目的。顏回答道:我聽說,衛國現任的這個國君,正值壯年,他的行徑獨斷專橫,對待國家大事,十分的草率,而且從來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把人民的生命,看作是草芥一樣,他的國家因爲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就如同沼澤池塘中的葦草,多到難以計數。衛國的人民已經走投無路,無可告訴。

在春秋時期,天下的諸侯國藐視周天子,導致社會的禮崩樂壞。孔子就曾經批評,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豔俗的靡靡之聲,後來人們都稱這種音樂叫做“鄭衛之音”。這個衛國,歷史上出了幾個國君,都是很荒唐的。《詩經》裏面,有一篇叫做《新臺》,諷刺的是衛宣公,他強佔了自己的兒媳,所以國人作了一首詩歌來譏諷他。其實不僅僅是衛國,當時的各個國家,都存在這種違背禮制的事情,甚至經常出現骨肉手足相殘、弒君弒父的人倫悲劇。因此上,孔夫子纔要周遊列國,目的就是爲了恢復禮制,讓天下重新歸於正軌。

顏回最得老師的欣賞與肯定,因爲他能夠貫徹落實夫子的教誨。對於這次前往衛國,他表現的躊躇滿志,說自己是在實踐孔子“治國去之,亂國就之”的抱負。有人發現,顏回所說的這八個字,其實不像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行事作風,倒更像是道家的。一部中國的歷史,我們很容易看出,通常在天下大亂之時,出來撥亂反正的,基本都是道家人物。而當社會走向穩定,太平盛世到來,道家便功成身退,這時就由儒家來維繫天下。

亂世用道,盛世興儒,這都是因緣決定的。中國的儒釋道這三家思想,從來也沒有分開,一直是互爲體用,和合相融的。單純的獨尊某一家,這是不可能的,因爲如果只用其中一種思想,就會形成文化的專制,造成思想的僵化。所以,我們不需要去評價,更不能隨便的批評。

“醫門多疾”,孫中山先生當年選擇學醫,是認爲這個國家的人民病了,要從體魄上改造過來。後來,他觀察到,問題不是出在人,而是國家的制度,所以改用革命的方式來救亡。思想家、政治家都希望自己可以像醫生一樣,懸壺濟世,他們認識到,真正的病因是在文化上,但是絕對不是拋棄掉我們的傳統文化,去盲目的學習人家。老祖宗的根絕對不能鬆動,如果這個根本動搖了,那麼一切的上層建築,都要有危險。

顏回滿懷理想和信念,非常自信的認爲,只要他去往衛國,那個國家就會好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