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人間世(十)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通過前面孔子對於“心齋”的解釋,我們已經瞭解,所謂的心齋,實際正是“無己”、無我。顏回理解了心齋的意義,便說出了自己的體會:“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從前在沒有得到老師的指點之時,顏回都是憑藉着自己的主觀應物待人。“得使之也”,是說如今得以“聽之以氣”,用自性德能觀照事物,沒有了顏回的自我意識。這是顏回在理上的認識,還沒有實際去行證,道理雖然是明白了,但最後必須真正歸於實證。

夫子答曰:“盡矣”。是說顏回的理解很到位,深得其旨。接着孔子又向學生傳授應對衛君的心法。

“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莊子特別喜歡這個“遊”字,這個字透顯出的,是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絕妙的工夫。“遊其樊”是指在衛君的朝廷當中立身,也是說我們在這個廣闊的人間世生存,“無感其名”,不要被衛君的淫威所折服。在世間行走,我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爲境所轉。所以,一定要培養出深厚的定力,練就不動心。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了定力,能夠安身立命,二六時中心常安住於正念當中,這纔有把握入世。在待人接物上面,要懂得順應,“入則鳴,不入則止”,如果衛君對你表示信任,向你打開心扉,這時便可以應機說法,適時調伏其心。假使衛君尚且不能和你心心相契,便不要輕易開口,要明白“交淺而言深”的過失。

“無門無毒”,“門”是門戶、門徑,“毒”自古有許多講法,而吳怡先生的註解作“阻塞”。這四個字,是對應“入則鳴,不入則止”的,說的其實就是順於自然的道理。《齊物論》中,提到“爲是不用而寓諸庸”,這是告誡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不要用自我的意識心去待人處事。若能做到“無我”,便能容物,隨順事物的自然而有所應。

“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宅”即是安住,心無所住,只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也就是《齊物論》所講的“因是已”。心不要有任何滯礙,更不可有所執着,這需要心齋的工夫,時時處處讓心保持空靈不昧,把“我”一點點減輕,虛心去接受萬物,接納他人。

“幾矣”就是近乎道,心越空無虛靜,德用也就越能開顯。自己的私慾、我見放下了,就和萬物相融了,也就能夠遊於世間而通行無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