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法:從說教到賦能

田俊國老師的《講法》主要分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講底層邏輯,也就是教學理念;第二部分是賦能講師的外功修煉,比如:講師和學員的狀態、教學的框架,以及一些教學的技巧(陳述、提問、回答問題、引導);第三部分介紹了講師的內功修煉,包括:閱讀能力的提升、刻意練習、覆盤,以及專家講師成長之路。

第一部分教學理念

馬斯洛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人堅定的認爲自己是一個死人,因此,被家人送往精神病院,醫院成立了專家組研討“如何才能讓這個傢伙意識到自己還活着呢?”討論良久,一位醫生來了靈感,他把病人叫過來問:“您說您死了,那我問您,死人會不會流血?”

病人說:“死了就變成殭屍了,大概不會流血了。”

醫生一下子有了主意,他吩咐護士拿來一根針,醫生拿針刺破他的手指,醫生看着鮮紅的鮮血從指頭上流下來,一聲得意的問:“這回您還認爲自己是個死人嗎?”這位老兄看着指尖留下的鮮血,沉思良久說:“原來死人也是會流血的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當人的信念已形成大腦的連接,就很難再接受他人的觀點意見。很難從其他角度去看待問題。

培訓的目的是爲了什麼?就是爲了改變。改變我們日漸固化的思維。

改變之所以難,是因爲改變的背後需要長期持續的能量投入。

改變的能量原素是什麼呢?

即:認知、行爲、情感,並稱爲改變背後的三駕馬車

舉個例子:《變革,爲何這麼難》一書開頭拋出這樣一個現象。

假如心臟科醫生告訴嚴重心臟病患者:如果不改變個人生活習慣,如飲食、鍛鍊、吸菸等,他們將必死無疑。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概也只有1/7的人會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

剩下6/7的人難道對生命毫無眷戀嗎?還是有什麼東西讓人們在面臨致命危險時,仍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嗜好?

對嚴重的心臟病患者來講,抽菸將意味着加速死亡。這個道理病人都明白。明白道理是認知改變,對一個人產生改變的貢獻,大約只有1/7。講道理不足以促進一個人徹底改變。所以我們還需要加入情感與行爲來促成人們的改變。

也就是說,認知佔我們的改變1/7,情感和行動促進人們改變各佔3/7。只有三者合一,改變纔是最徹底的。

由此,我們知道課堂也要形成認知、行爲、情感的一個良性循環,才能促進學員的不斷改變提升。在設計課程時,講師始終要問自己,這個環節是啓發學員認知?還是促進學員行爲?或者調動學員情感?只有課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指向,才能開發出好課。

改變的途徑是什麼?

改變最終是通過自我對話來實現的。當我們的意識處於清醒狀態就會處於對話狀態,會跟自己的潛意識對話,跟他人對話,跟物體對話。如果你處於課堂中,那麼就需要一方面跟老師傳授的知識對話,另一方面要跟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對話。只有如此,才能將神經元激活。好講師在課堂上會時時刻刻覺察課堂是不是處於對話狀態?場域的能量是否處於流動狀態?即便是演講,也可以用對話的口吻來進行。

自我對話的本質是意識活動狀態。

意識活動的狀態可以簡單的分爲四種:感知、聯想、評估、決策。

舉例說明:講師讓學員們擡頭看天,然後問:“你們都看到了些什麼?”學員回答:“藍天白雲!”(感知)

講師問:“藍天白雲漂不漂亮?”學員回答:“漂亮。”(評估)

講師又問:“你們看西邊那朵雲彩像什麼?”學員紛紛回答:“像條龍,像臥佛、像小船、像小島……”(聯想)

講師問:“我們可不可以飛到那片雲彩上去上課?”學員回答:“不能!”(決策)

感知、聯想、評估、決策這四大形態經常穿插進行,有時甚至會互相嵌套。感知和聯想對應的是思維發散的過程,評估和決策對應的是思維收斂的過程,講師可以用語言引導學員的意識使其進入某種狀態。

怎樣引導呢?很簡單,如上面的案例,使用提問。

第二部分  外功修煉

我們常說,注意力投向哪裏,收穫就在哪裏。

那麼講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力應該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所傳授的內容。講師在講臺上要清楚自己所傳授的內容,講述的目的是什麼?要把學員帶到哪裏去?起點哪裏?終點哪裏?現在處在什麼位置?講課前後內容邏輯關係是什麼?

二是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相連接。講師在傳授內容中意識負責的永遠是總體框架邏輯部分。而潛意識負責填補數素材、收集論據、描述細節,甚至激發具象化的表徵和表達。課堂上,講師要積極調動自己的意識和潛意識,從中搜羅以往的知識經驗,將課程講生動。

三是表達。得體的語音、語調、肢體語言能夠充分調動學員的聽覺、視覺來參與學習。

四是學員的反應。講師用目光輪流關注每個學員,從每個學員的表情和眼神中察覺學員是否完全聽懂了?還是模糊?要能夠從學員點頭或者疑惑的表情中判斷是繼續?還是再做解釋?

五是自己的狀態。講師要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然後有意識的處理,提示自己從情緒中抽離出來,講師要善於營造一個共同探討和協商的環境。

作爲講師,應該如何覺察並調整自己的狀態呢?

一是激情。激情的背後是熱愛,講師既要熱愛自己所傳授的內容,要打心底裏認爲所傳授的內容對學員有很大的價值,本着一顆利他的心。

二是從容。講師用意識和潛意識同時授課。意識常常是收斂的,多考慮合規性,潛意識是發散的,常常探索可能性。一堂好課的體驗一定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完美結合。潛意識的能量比意識的能量大,但潛意識只有在充分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學員體驗到超好的課堂,講一定是講師和學員的潛意識都得到了極大的激發。

三是抽離。講師越想有爲,學員越有被控制感;講師越固執己見,學員越有被脅迫感;講師要做到無爲無執,學員纔會有主人感,纔會有參與的樂趣。羅傑斯認爲教學過程中應該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特徵,應該帶有較多的間接性、非命令性的特徵。

四是促動。教學最終目的是爲了促進學員改變,重要的不是你講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學員的腦海裏發生了什麼?促動的目標就是讓學員保持參與和思考的狀態。

講師應該如何營造高質量的課堂場域?

講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想辦法吸引絕大多數學員的注意力;二是要讓絕大多數學員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關注

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第一,是要會調頻。每講15~20分鐘,要麼提個問題,要麼寫寫板書,要麼講個笑話,要麼讓大家鼓鼓掌,要麼乾脆把課停下來,鼓勵學員做拉伸運動。講師永遠要保證75%以上的學員注意力聚焦在課堂上。低於這個比例就要進行調頻。要在大家注意力很聚焦的時候,講你認爲最重要的事情。關鍵的結論一定要一字一頓的滲入學員的腦海中。

第二,場域要維持在合理的區間。合理的區間就是“收而不死,放而不亂”。這就要求講師在與學員互動中要充分照顧到學員的情緒與感受,注意自己迴應學員的方式方法,還要注意在學員之間保持平衡,不偏不倚,照顧好所有學員的情緒。

第三,促使“頓悟”發生。格式塔心理學認爲“頓悟”其實是一種知覺重組現象。當猴子意識到把箱子摞起來,就能夠着掛在高處的香蕉時,“頓悟”就發生了。這一招最關鍵之處在於,猴子意識到裝東西的箱子,同時可以用來當做爬高的階梯,知覺就重組了。

講師授課用怎麼樣的陳述才能激活全腦呢?

田老師總結出講課必須調動受衆大腦的5項機能。他將其隱喻爲5個內在小孩。

感受:受衆感覺器官接受外在直觀的信息和感覺,稱爲小感。

思維:包括歸納、演繹、推理等邏輯思維技能,稱爲小斯。

情緒:調動受衆情緒,稱爲小情。

想象:調動受衆的想象力,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稱爲小想。

覺察:滿足受衆者對意義的尋求,稱爲小覺。

小感,抓直觀線索,所以在講課過程中要應用肢體語言和多用“動詞”詞彙。小思愛思考,問題最容易抓住小思,有經驗的講師會一開始用問題把小思,從平和態調到問題態。情緒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影響力資源,談話過程中注意醞釀和控制情緒,表達的感染力就會自然流露,也就會吸引到小情。如果演講者能夠用語言給人以畫面感時,就會贏得小想的喜歡。小覺是一個思想深深邃的孩子,也是5個內在小孩的班長。他最喜歡問我能從中得到什麼,所以小覺要找的是意義和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講課,不是對一個人講話而是對5個性格各異愛好不同的小孩在講話。提高演講水平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對5個內在小孩的覺察力。養成跟自己的5個內在小孩對話的習慣,就更容易掌握學員的興趣愛好,從而更好的照顧他們。

講師怎樣的提問纔有力量?

1983年喬布斯爲了讓當時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卡利加盟蘋果,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您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抓住機會改變世界?”

好的問題有四個標誌。

第一,可以把受衆引向一個新的情境。

對斯卡利來講,“賣一輩子糖水”是現有的模式繼續,“改變世界”則是把他的思維引向一個新的情境,情境的變化激活了大腦不同的區域。

第二,強有力的問題指向未來。“改變世界”就指向了斯卡利未來的詩和遠方。

第三,驅使受衆非同凡響。“改變世界”把斯卡利的思維從患得患失的評估狀態,拉到無限想象空間的聯想狀態。這就是成功的讓受衆進入一種新的思考模式,激發了受衆大腦的另一部分去思考,讓受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留有餘地。強有力的提問可以牽引思考的方向,卻不直接給受衆建議,而是給受衆留下足夠的思考餘地和最終的決策權。“賣一輩子糖水”和“改變世界”是兩種不同的選項,儘管喬布斯有明顯的傾向性,卻沒有表現出推銷脅迫的意思,而是把掌控權留給了對方。

講師應該如何用暗示實現能量的轉移?

在地下停車庫,田老師眼看着一位剛學會開車的同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車倒進了停車位,下車後,她看着田老師有點尷尬的說:“我車技總是沒有進步!”田老師迴應說:“表面上看你的車技一般,可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了。”

當她說“車技總是沒有進步”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那些不敢併線、不會倒庫移庫的場面,田老師一句話將她的思維指向了“已經有很大進步”,使她開始搜索車技進步的場面,她興奮的說:“可不是嘛,我剛從駕校出來時候都不敢上路,現在我已經能輕鬆的併線了,就是停車稍微有點生疏。”

田老師使用“表面上……實際上……”正是一種暗示的句式。

講師能從學員的反應中洞察出學員的能量狀態,當我們找到一個人被卡住的低能量狀態後,就可以適度引導,將學員注意力往高能量轉移。

常用的暗示連接語有:

表面上……實際上……

你的意識……而你的潛意識……

感覺上……而直覺上……

你嘴上說……其實……

從一個角度看……從另一個角度看……

一種可能是……另一種可能是……

按道理說……可實際上……

第三部分 內功修煉

作爲一名講師,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儲備知識最好的方法是高效的閱讀,如何高效閱讀呢?

愛因斯坦在談讀書時說:“在閱讀的書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通通拋掉。”

也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並將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書無所謂好壞,也無需逐字逐句認真讀,關鍵在於它能誘發你如何思考。任何一本書,你的領悟部分纔是你的,能領悟多少,要基於你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書緣不夠,可以將書先放一放

書讀多了不會偏聽偏信,但是也有了帶多塊手錶,反倒不知幾點的困惑。

讀書最切實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建構自己的思想,另一個是尋求解決某個問題。

在博覽羣書之後,就要試圖構建自己的觀點,整合不同觀點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理性的思維過程。整合需要一個更大的框架,需要類比、歸納、因果問題解決、綜合等多種高級思維過程。因此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把自己逼瘋,然後再治好的過程,形成任何自己體系的事情都需要這樣一個過程。

讀完這本書,整體感覺是理論性比較強,同時有很多地方可以和自己平時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相結合。書中提到的五星教學、建構主義在田老師其它書裏已解讀過了,刻意練習和覆盤也算是舊知,因此不做贅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