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雅·小旻》:棄良策暴虎馮河,諫善政如履薄冰

旻天疾威,敷於下土。謀猶回遹,何日斯沮?謀臧不從,不臧覆用。我視謀猶,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於胡厎。

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

哀哉爲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

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諷刺的是周王不能採納治國良策的昏庸之舉。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了衆多比喻,著名的“暴虎馮河”、“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都是出自這裏。

第一節,“旻天疾威,敷於下土。謀猶回遹,何日斯沮?謀臧不從,不臧覆用。我視謀猶,亦孔之邛。”上天太暴虐,降災到人間。朝廷的政策邪僻,什麼時候才能停止?治國良策不聽從,邪門歪道卻受用。我看朝廷的謀劃,實在是問題太多。

第二節,“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我視謀猶,伊於胡厎。”小人抱團又爭吵,真是讓人悲哀。真的有什麼良策,他們全都不肯聽從。邪門歪道,卻一一照辦。我看朝廷的謀劃,不知會落到何種的境地。

第三節,“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已經厭倦了用靈龜占卜,有了什麼謀劃也不跟我講。那麼多獻策的人,卻無人能想出好辦法。講話的人站滿了庭院,誰敢指出朝廷的弊病?這謀劃就好比是遠行,到了路上才知道沒啥用。

第四節,“哀哉爲猶,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這樣讓人很痛心啊,不去小法古代的先賢,不去遵循正道行事。只聽信那些耳邊的讒言,只聽信那些耳邊的爭論。就像把宮室建到大路上,這樣做當然不會成功。

第五節,“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國家沒有(法度),人有時聰明有時糊塗。老百姓雖然不富足,有人聰明有人善謀,有人整肅綱紀有人治國理政。好像那泉源流水,不會枯竭腐敗。

第六節,“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空手打老虎,不敢徒步過河。人們只知道這樣的危險,而不知道其他的災禍也要降臨。我恐懼顫慄,好像面臨着深淵,又好像踩着薄冰。

旻(mín)天,上天。疾威,暴虐。敷,佈施。下土,人間。謀猶,謀劃、政策;猶、謀爲同義詞。回遹(yù),邪僻。斯,“乃”、才。沮,停止。臧(zāng),善、好。從,聽從。覆,反而。孔,很。邛(qióng),錯誤。

潝(xì)潝,小人因利益相同而和平共處。訿(zǐ)訿,小人因利益不同而互相詆譭。具,同“俱”,都。依,依從。伊,推。於,往、到。胡,何。底,至。

龜,占卜用的靈龜。厭,厭惡。用,以。集,成就。咎(jiù),罪過。行邁,遠行。匪,非。先民,古人,古代的明君賢哲。程,效法。大猶,大道。經,經營、遵循。維,同“唯”,只有。邇(ěr)言,近言,奸佞小人的話。爭,爭論。潰,通“遂”,順利、成功。

靡,沒有。膴(wǔ),肥、肥沃。艾,有治理國家才能的人。無,通“勿”。淪胥,沉沒,這裏指泉水枯竭。敗,敗亡,這裏指泉水腐敗。暴(bào)虎,空手打虎。馮(píng)河,徒步渡河。其他,指其他各種的禍患。戰戰,恐懼的樣子。兢(jīng)兢,謹慎的樣子。

全詩共六節,跟前面講到的《小雅·雨無正》一樣,這首詩的第一節,也是以怨天的口吻開始,指出當前最大的政治災難是:國君昏庸,不辨是非忠奸,採用的都是混亂無效的治國方略,表達了自己的憤慨和憂慮。這是提綱挈領的總結。第二節,進一步指出,施政方略的混亂,是因爲掌權者黨同伐異,只肯採取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政策,將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至上,對國家利益漠不關心。第三節則筆鋒一轉,順帶批評了那些華而不實的人,他們高談闊論,卻不着邊際,沒有任何價值。他們跟這些只顧私利的掌權者相比,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同樣是國家的蛀蟲。第四節,提到了國君的不負責任,他廢棄了傳統,不再效法之前的賢君,也不肯改變現在混亂的政策,任由王朝走向衰落。第五節,作者仍然沒有放棄勸諫,指出國家的情況雖然不好,可上不缺乏真正的人才,總有匡扶社稷的機會。第六節,作者心情無比沉痛,以非常生動的比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憂慮焦灼。


詩經專題第195篇,總第195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