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初心?怎样找到初心?

这是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第7-8章的读书笔记(之9),也是我的实操笔记。

正文约36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道理学了那么多,怎么还是做不好呢?下面就是一个最实用的操作指南,把那些坑挖出来晒晒!

一、找到初心

初心必须是第一位的。没有一个元目的,就会经常迷失方向。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找到初心,很重要很重要。

关于找到初心的方法,我是通过奶牛Denny知道的:Steve Pavlina(史蒂夫·帕弗利纳)发现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用20分钟找到人生目标》,当然不是真的只用20分钟,而是因人而异。

方法确实很简单,过程是这样的:

  1. 准备纸笔或新建一个电子文档;
  2. 写下题目“我人生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3. 开始写,不一定要完整的句子,关键词就可以;
  4. 回到第3步,直到你哭出来为止。

就这么简单,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了,可能真的只用20分钟,也有的要写很多,甚至几百条。2014年初我用这个方法大概花了50分钟,在写了七八十条时完成的。

如果你还在为没有目标苦恼,值得一试。为了不干扰你,我把找到的目标放在最后。那是我的初心。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找到了目标,也没有必要天天拿出来说,把这个目标放在心底,去践行。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肯定会全力以赴。

二、什么事值得做?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愿望,有的做起来很开心,有的则很艰难,但必须要去做。

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奋斗的?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发现德雷克·西弗斯(Derek Sivers)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他把事情区分为3个评价标准:

  • 快乐(Happy)
  • 对你有长期的好处(Smart)
  • 对别人有用(Useful)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多事情大多只有一个或者两个维度:

比如,满足第一和第二个维度的人,专心于赚钱,并从中获得快乐,但对其他人有没有用考虑不多,这样的人最终不会赚大钱。因为钱的本质是对他人价值的衡量尺度,对越多的人越有用,你收获的就会越多。

满足第一和第三个维度,比如做慈善,它让你快乐,对他人有用,但对你没有长期的好处,所以也无法持久。假设你正常的年薪是50万,而做慈善(植树、支教等)请专业人士来做只需要5万就够了,那么从人类整体来说,你所做的实际上是负收益。所以,做慈善既要用心,更要理性,不要在乎表面行动。

满足第二和第三维度的人,是迫于无奈的人,比如被父母或者社会逼到某个行业,虽然对自己有好处,对他人也有好处,却没有乐趣。这样的工作,只能称作营生,是不得已而为之(下文有解药)。

玩游戏(非专业)只有第一个维度,也就是让我们快乐,但对自己长期目标实现没有帮助,对别人也没有用。有人会说“如果把游戏作为职业不就完美了吗?”

多么诱人啊!个人既能获得快乐,也会从中学习成长,研究的很多东西还对其他人有用,确实是一个好事情。前面提到的史蒂夫·帕弗利纳就出自游戏产业,他曾经是美国游戏行业的会长,他的选择完全满足上面三个维度。

然而现实是,大部分成为(或者尝试成为)职业玩家的人最终丧失了乐趣,因为这个行业的很多苦,作为玩家还没有遇到而已。没有了兴趣,成长就很难,对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帮助,最后只有狼狈地转行。

所以,如果能够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很不容易,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决定是个不赖的选择。

什么事情值得做呢,有两个结论:

  1. 多做符合三个标准的事
    这三个标准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总体上:smart>useful>happy(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差异)。
    如果缺少条件,就创造一个,让你现在做的事满足这三个标准,下文会讲到这方面的内容。

  2. 再也不要把“和别人比”作为目标了,至少不能当做主要目标
    因为这个目标不会带来持久的快乐:在胜出之前,你有压力,但也处于不快乐的状态,一旦胜出,你的快乐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马上你就会发现下一个目标,不快乐的状态再次出现,而且会不断的出现……
    真正有价值的是和自己的昨天比,也就是自我成长。

三、开动

开始做事,下面几个角度尤为关键。

1.方法最不重要

但凡做事,都要讲究方法,而且只有聪明的人才会关心方法。

但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过度专注方法了。我们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方法,这没什么问题。好的方法确实存在,但同时又因为方法没有最好,所以如果总是寻找方法,就会陷入泥潭:始终处于开始状态。

这是很多人,也包括我遇到的困局:因为效率低,就去找更好的方法;好方法找到了,但积累效果需要时间,所以效率又上不去了;然后接着找方法,结果在越来越好的方法中,时间消耗殆尽,最终一事无成。

与方法相关,但要重要的多的是两个:方向和坚持。

关于方向,我们前面谈的很多了,方向跑偏了,即使再用力、再高效也是无用,终点只会越来越远。

对于坚持,我们可能认识不足。笑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健身教练告诉我一个练习臂力的诀窍——握哑铃片时,一定要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的那一个哑铃片上,这样对肌肉的刺激最大。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个秘密。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另一件事: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这个技巧,因为我认识的另一位教练没有采用这个技巧却同样成功。他的刻苦训练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方法固然重要,但和坚持比起来,哪怕说“方法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也不是特别地过分。

罗胖在谈起对工具的态度时说到:

使用工具的总是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不会用工具,第二种人依赖工具,第三种人超越工具。

对于方法,也同样适用。笨人不会方法,聪明一点的人依赖方法,最聪明的人超越方法,他们更多地关注方向和坚持,将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正确的事情上。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创造的所谓方法只是副产品。

2.兴趣也没什么必要

我们总想着有了兴趣再做事,我们总羡慕西方人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变成职业。

实际上我们都错了!现实并非如此。

没有开始做的那件有兴趣的事只是没有遭遇挫折而已,一旦开始做,往往会发现,那些事情也同样困难重重,因此兴趣不再。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所以,回到第二点:什么事情值得做?当心智足够成熟时,在三个维度中,快乐并非必不可少,做好了自然会有快乐。

不要为了兴趣而工作。在工作中获得快乐,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

3.牢记痛苦很重要

人类的大脑会自动的遗忘痛苦,这具有重大意义。

生育分娩可能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承受的最大的肉体痛苦。然而在体会如此惊人的痛苦后不久,她就会萌生再生育一个的愿望。那个痛苦虽然还很痛,但已经减弱很多了。遗忘痛苦的本能使人类繁衍生息。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不幸做了截肢手术,他的内心会极度痛苦,你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就知道了……因此在手术后的6个月内,患者会不停的产生轻生的念头。但是如果过了6个月这个人还没有成功的自杀,那么他轻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痛苦正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希望。

所以,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幻觉,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修补,甚至进一步的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遗忘痛苦让人更快乐,然而,对于成长来说,这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会导致我们犯过的错误会一犯再犯,“好了伤疤忘了疼”绝对是真理。但也有例外:

二战后,犹太人全球追捕甚至追杀纳粹成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甚至有一套牢记痛苦的办法。

如果要做到不再“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必须牢记痛苦,有两个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办法:

  • 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这个习惯往往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因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已经进步了---以前的很多错误我们已经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我们在不停的提醒自己。

  • 另一个办法是:面临尴尬时,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通过主动弱化痛苦,大脑就很难主动遗忘这个事件了,因为大脑会优先遗忘更痛苦的事情,况且我们早已经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下来了。

另外,因为痛苦更容易被遗忘,所以,增加记忆的一个方法是主动变痛苦为快乐,这同时提高记忆效果,进而提高效率。比如将每一步用心智转化为未来让自己幸福的东西或者画面。这需要技巧,乐天派并不是天生的。

所以,所谓的坚持不懈就是保持快乐的策略+重复。这个策略就是方法,它的产品是兴趣,加上时间的积累,他们将产生让人难以置信的复利效应。**

4.不用急,慢慢来

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愿意投入的少数事情上,制定长期计划,慢慢做。

一定不要用力过猛,要留着劲给后来的困难。长跑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开始猛跑,后来的速度肯定是越跑越慢的,甚至都完成完赛。

那些真正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而且可以做很久很久。

所以,把自己的节奏调整的慢一点,想好要做的事慢慢去做。这里的“慢”不是指速度,而是指节奏。当你持续地专注于自己认准的事情时,在外人看来,你的速度会很快很快的,而你自己则悠闲自得。


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感受爱付出爱!

希望大家多多评论,您的点评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把时间当作朋友》相关阅读笔记
1.剪断“脐带”获得自由
2.换只眼睛看世界
3.少年,你真的看清现实了吗?
4.成为更高效的人
5.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流程
6.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7.正确思考为什么那么难
8.高效沟通,看这十招!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我是陶肚,你的点赞,我的动力!(微信号woshitjcc,欢迎与你链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