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之激光雷達(二)

“無人駕駛罰單都出來了,無人駕駛還會遠嗎?”

在去年,小天使第一次看到Robbin李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不可謂不激動。畢竟,國內能在無人駕駛技術上與谷歌等巨頭相抗衡的,除了百度不做他想。

但激動過後,冷靜一想:不對啊,需求真的成型了嗎?成本真的可控了嗎?技術真的突破了嗎?

激光雷達,是的,但凡提到自動駕駛或者無人駕駛,始終避不開的難題:你能想象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中,我們幾乎能掌控99.99%的硬件成本,但唯一最核心的設備卻始終難以突破的困局嗎?

作爲無人駕駛的核心傳感器,激光雷達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現有的實際應用中,無人駕駛卻並非激光雷達的主要應用市場,它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高冷,事實上,或許現在你的房間就趴着一隻O(∩_∩)O

所以今天,大家就和小天使一起來看看激光的雷達的細分市場吧!

AGV領域

AGV是指自動導引運輸車,是指通過安裝獨特的自動導引系統後,能夠使原有的運輸車設備按照既定的導引路徑行駛,從本質上來看,AGV屬於一種輪式可移動的機器人設備。在工業生產、物流倉儲、特定環境的交通運輸、軍事、電子等領域應用廣泛。

據AGV產業網數據,2015年國內AGV銷量爲4280臺,大部分限於運輸用途,隨着3D激光雷達的發展,與激光雷達相結合的AGV叉車應運而生,2015年國內銷量約300臺,但其激光雷達設備主要依靠進口,性價比上並不比原有的叉車有優勢。受益於成本和規模化效應,目前已經國內企業可將3D雷達成本降至3萬元/套(進口價格約爲6-10萬/套),預計在2015年,國產3D激光雷達售價將下降至4000元,屆時,3D激光雷達將成爲AGV的標準配置之一,行業滲透率有望達到40%。其市場測算如下:

機器人領域

機器人是激光雷達技術應用最爲成熟的領域,例如智能家居中的掃地機器人、家庭助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對激光雷達均有着大量的應用,但其技術核心集中在二維激光雷達層面。

在激光雷達的分類中,一維激光雷達主要用於距離測量,主要廠家如博世、徠卡等;二維激光雷達主要用於輪廓測量、定位和區域監控,主要廠家有日本 Hokuyo、德國 SICK、德國IBEO等;三維激光雷達則可用於三維動態建模,我們熟知的無人駕駛中使用的就是三維激光雷達。

目前,我國的二維激光雷達技術較爲成熟,以思嵐科技爲代表的激光雷達製造商已經可以將批量採購成本控制在600元以下。由於成本較低,但對機器人服務性能提升較大,加之市場空間應用廣泛,不少機構十分看好該技術的後續應用,2017年行業整體滲透率約爲15%。預計2025年將可突破40%。

無人駕駛領域

實現無人駕駛的首要前提是感知替代,通過傳感設備來代替人腦對外界環境進行識別和感知。在所有的傳感器設備中,激光雷達無疑屬於附加值最高的產品。而應用於無人駕駛領域的激光雷達,根據其線束的不同,成本也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線束越高,激光雷達的成本就越高。

目前,Quanergy公司通過降低線束維度和使用固態技術,讓成本降低到了250美元左右,國內企業思嵐科技,也可以在採購量超過1萬臺左右的量時,單線束的價格可以降低到600元以內。

根據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激光雷達(LiDAR)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2.048億美元,2017年至2022年間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25.8%。隨着需求市場的不斷成型,無人駕駛技術的落地實現也指日可待,在這一趨勢下,激光雷的市場前景將呈現一片藍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