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花甲之約

時間呼嘯着掠過光影,從36年前初識時的青澀懵懂,到今天陪你跨入花甲之門,好像都是轉瞬而已。從選擇你的那一刻,似乎就註定今生定會陪你死磕到底。36年的光陰不長也不短,我們在一次次的選擇中走來:艱難的,痛苦的,美好的,欣慰的,最終才擁有了今天溫

原创 過而生患

朋友退休後,把老家鄉下的小院子整理出來,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那裏。她說,回到鄉下,才能真正感受到與自然的連接。村子裏過去有很多老窯,燒的都是些生活器具,大到儲水的缸子,小到裝鹽巴的小陶罐,調蘇料的小碟子,無一不是以用爲目的而製造的。工匠在製作時

原创 行止無定的飄泊

國慶期間,專門搜看了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代表作。他的電影作品總是充滿着現實主義色彩,覺得他就像是一位“民間導演”,其作品是那麼的接地氣——透過真實的世界,用鏡頭去講述在社會轉型時期,一個個平凡人的多桀命運。先是“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

原创 自我救贖(一)

人活在世上,油鹽柴米都是日常,悲歡離合總會經歷。在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有一些事難以割捨,難以接受,難以忘懷,難以放下。如果我們總是將這些難以接受的東西放入生命的承載之中,放不下,丟不脫,人生將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旅途。在經歷了一些煎熬也好,磨礪也

原创 內觀的意義

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很容易犯主觀的錯誤。遇到不順心的事,總會去找外在的原因:怪自己運氣不好,怪別人不懂自己,怪環境不佳,領導不行,團隊不力,總之,就很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經歷了太多的磨練和挫折之後,慢慢地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人與人,人與事的連

原创 自我救贖(二)

作爲羣居動物的人類,對於自身的定義,很大程度上都帶有羣體性概念。也就是說,一個個體是很難擺脫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定論而獨立存在的。於是,爲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們在社交活動或公衆場合,自然而然就會戴上一個面具,去僞裝自己,去掩飾自己。每個人

原创 這個世界不好也不壞

盛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真好。幾張椅子,幾個悠閒的老人,或聊天,或下棋,其樂融融。隆冬,樹葉凋落,樹枝蒼虯,樹下椅子無人落坐。同一棵樹,不同的時節,安知好歹?茫茫的原始森林,獅子追逐着羚羊,弱肉強食的搏殺,最終獅子喫掉了羚羊。適者生存,如此

原创 自己是誰,誰是自己

“我有很多我  你有很多你 不同時期都演過不同的戲 我遇到的你 你遇到的我 只是我們其中的一個角色⋯⋯”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在《你好生活》中的一首《觀心》,將節目中的撒貝寧唱得淚眼婆娑,也深深打動屏幕前的自己。聽着歌曲,不禁感嘆自己是誰?

原创 冬藏—獻給自己的生日

“祝親愛的女兒生日快樂”,患阿爾滋海默症的母親與我碰杯並送上祝福。在她的記憶中,我只有30多歲,而這恰好是她外孫女的年齡。“祝親愛的媽咪生日快樂”,女兒的問候接踵而至。看着視頻中年輕的她和眼前蒼桑的她,這一刻,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感悟。昨天的

原创 理解,是一種過程

我們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理解,一定是經歷了參與、體驗、認知的過程,最終纔到達了理解的結果。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習慣性地把理解當成最終的結果。真正的理解是持續的、不間斷的一種過程。在歷經了這樣的過程之後,我們才能對人或事物予以認定,並得到一個發自

原创 縱觀歲月逝 躍情書信間

人是很容易妥協的動物,再新鮮的事情,一旦經歷了,很快就會陷入“不過如此”的自我撫慰。長此以往,當各種好奇逐漸消失,頹唐和暮氣就佔據心靈,說到底,衰老也是這麼一回事。而生活中的一些物件或者一些帶着時代烙印的東西,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關於人與人之

原创 好心情只能自己給

快樂不是因爲擁有得多,而是因爲計較得少。放下,看破,想開,忘懷,捨得,我們的靈魂之旅便會一路鳥語花香,愜意安然。 以前的樓下鄰居是一個信佛的老阿姨,常年喫齋唸佛,深居簡出。在我的理解中,信佛之人受佛法加持,內心篤定,待人接物一定是平和的

原创 一切皆緣

翻看舊檯曆,又看到這樣一則故事: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草都死光了,好難看!”小和尚說。師父揮揮手:“隨時!”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風吹走了。”小和尚喊

原创 以永不懈怠的熱情去滋養平淡的生活

張愛玲說:“在最壞的時候懂得喫,捨得穿,不會亂。越是不安煩亂,越要好好生活。當你開始認真對待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事情就會向着順利的方向發展。” 即便就是在戰時,張愛玲和炎櫻也要到中環后街爬斜坡,去買布料做衣服。玫瑰紅底子,綠葉粉紅花朵,一

原创 生命中唯一不變的東西

又是一年端午節,掛菖蒲、喫糉子、劃龍船,這些端午的習俗亙古千載,深深地耕織於華夏大地,如血液般流淌在我們的身體裏。小的時候盼端午,是因爲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只有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纔可以喫到盼了一年的糉子。記得自己五、六歲的時候,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