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和沉默

當說話變成一門技術的時候,我深感缺乏這門技術的我,是多麼不適應這個社會。

我是一個口拙的人,跟家人老友面前,有說有笑,侃侃而談,表現的一切正常,但是在一些隆重場合或重要時刻,會突然的張口失語,不知所云,或是詞不達意,東拉西扯,給別人敷衍塞責的印象。後來我看了《中國合夥人》,影片中孟曉俊一心追尋的美國夢破滅之後,回國後登臺演講,面對臺下成百上千聽衆,所有的燈光照在他的身上,原來我們都有一種隱性病——stage fright(演講恐懼症)。

因此,我更喜歡用文字表達我的內心世界,或許是因爲文字比口頭語言表達的更爲貼切,更讓我信服。還有就是,免去了與別人口舌爭論的麻煩。有句話說的好,

“I like to do all the talking myself.It saves timeand prevents arguments.”(我喜歡自言自語.因爲這樣節約時間,而且沒人跟我爭論。)

所以,一些場合下我是偏愛沉默不語的,絲毫沒有裝深沉、耍大牌、扮老成的意味,只是覺得說話比較累,僅此而已——倘若說的不合時宜,大家面面相覷卻無人救場,容易掃了大家的興,或者自己語不達意、言不盡心,又掃了自己的興。

我不是一個好的expresser,但我自認爲是一個不錯的傾聽者。就像個不用費勁做分類的garbage can,誰來都可以掀開蓋子往裏面裝東西。我可以全程熱情,保持微笑,不時點點頭,眼神裏流露出深情且慈愛的鼓勵和默許——呵!這不活脫脫一個車內點頭狗的擺件嘛。

我極度的不喜歡那些張着大嘴喋喋不休的人羣,我篤信能量守恆定律,自認爲他們表達的越多,我張口的慾望就越少。就比如你跟一個會說話的同事找領導彙報工作,只需給同事一個張口的機會,就像黃河被炸開個口子,簡直就一發不可收拾。讓這個會說話同事彙報工作有諸多好處,一是表達流暢,辭藻豐富,體現出很熟知工作,二是深情並茂,旁針博引,體現出工作紮實,三是不怕拷問,來者不懼,體現出胸有成竹。而你只需要堅定而簡練的回覆,“同上”,即可!

我所表達的沉默,不代表消極、沉悶、順從、喪失主動性或與世隔絕。這個時代,沒有超然獨立、完全與世事割裂的人或者生活,能徹底做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人都是鳳毛麟角。不多說話可能也是爲了隨後說點話做鋪墊。就像胸腔積蓄着一股專注的力量,用心走腳下的路,無暇顧及身邊的熱鬧,不知不覺戰勝便通過沉默得到了不多說話的“幸運”,從而領略別人無法欣賞到的風景。

但是,我們不能因爲不擅長說話,就放棄了說話的權利。就如美國總統傑斐遜在獨立宣言裏說,不是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權利,但是每個人都有追逐幸福的權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歷史上無數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多數情況都是在沉默中走向“死亡”的。一味的唯唯諾諾、沉默忍讓,可能換來的是別人的變本加厲。該發表意見的時候就別沉默,該沉默的時候就別張嘴,該當仁不讓、據理力爭的時候,就絕不失去表達的機會。

——因爲我同意德國哲人康德的一句話,“我尊重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儘可能的去理解。”同時,我更贊同王朔在一篇文章裏說的,“像你這種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瓏,要六面玲瓏,還有兩面得是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