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造假的基本邏輯

每週學財報,學投資,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財務造假

說到財務造假,在資本市場有各種手法,也有各路老司機,今天我們來看看其造假的底層邏輯會如何體現。爲什麼會有企業造假,其主要動因是因爲有財務壓力,比如ST公司面臨退市風險,IPO企業面臨對賭約束。財務造假一般採取的方式虛增利潤,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恆等式,淨利潤的增加會導致等式右邊“所有者權益”增加,所以爲了讓等式保持相等,需要虛增左邊資產,或者虛減等式右邊負債。資本市場常用的方式是前一種,即虛增資產。我們來看看常見的幾種方法。

1.虛增應收

本文的應收不僅僅指應收賬款,也包括應收票據,應收屬於資產科目。通過虛增應收虛增利潤造假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也比較好察覺。具體是這麼體現的,因爲增加了收入,但是記在了應收賬款上,意思就是沒收到錢,屬於賒賬,但是這樣在現金流量表上就會體現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遠小於營業收入,或者應收賬款增長的幅度遠大於營業收入的增長幅度。爲啥會體現爲沒收到錢呢?因爲營業收入本來就是假的,那當然是沒得錢收了!

案例:振隆特產

振隆特產是一家農業企業,在虛增收入的同時虛增應收賬款,並通過第三方公司回款或用其他外銷客戶回款進行衝抵的方式調節應收賬款的賬齡以達到少計提壞賬準備的目的。振隆特產虛增收入的方法也很“狡猾”,它是把銷售單價給改了,數量沒錯,這樣稍微不仔細,就查不出來。

2.虛增存貨

虛增存貨的企業有很多,我們先從邏輯上過一遍。因爲虛增了收入,但是因爲實質上是無法取得相應的收入的。企業則會製造錢被花出去的假象,就虛增存貨,這樣普通投資者就認爲不是收不到錢,而是因爲錢又拿出去買存貨了。這種造假會怎麼體現呢?因爲虛增了存貨,花了很多錢出去,企業的淨現金流會遠低於淨利潤,或者爲負數。農業企業是很容易出現造假的,和農業企業的存貨很難進行覈實有關,大部分農業企業造假都和存貨相關。大名鼎鼎的農業企業造假案例包括綠大地、新大地、萬福生科、北大荒和藍田股份等。

案例:獐子島事件

2014年10月30日晚,獐子島發佈的2014年三季報稱,由於北黃海遭遇異常冷水團,幾年前在海里播下的價值7億元蝦夷扇貝遭滅頂之災。獐子島屬於資本市場老司機,多次用海里的“扇貝”跑了,然後又回來了來糊弄投資者,當然證監會也不是吃素的,隨後便對獐子島進行了立案調查。

3.虛增在建工程

虛增在建工程和虛增存貨的套路都是一樣的,虛增存貨是將虛增的利潤通過存貨消化,虛構在建工程則是將虛增的利潤通過在建工程進行消化。在建工程也是屬於很難進行覈查的會計科目,在建工程一般週期長,金額大,涉及較多相關方,對於完工進度還涉及人爲的因素,也正是因爲這些特點給造假企業留下機會。在現金流上,會體現爲投資活動的流出,即企業將利潤消化的方式是通過投資活動。那是否有方式識別呢?也是有一些思路的,最主要的就是企業因爲虛增了資產,企業的在建工程金額變化會比較異常,在財務比率上就是資產週轉率明顯低於同行業公司,週轉天數變長

案例:爾康製藥

爾康製藥從2014年底的7.19億(淨值)增長到2016年底的17.69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6.86%。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最多,當年增加的固定資產分別爲7億和6億,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從在建工程轉入的,分別是6.78億和5.55億。截至2016年底,爾康製藥的固定資產(含在建工程)淨額爲25.4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爲44.94%,這一比重遠超正常的醫藥類企業。數據顯示,製藥行業龍頭企業恆瑞醫藥當年固定資產淨額(含在建工程7.97億)爲24.74億,佔總資產比例僅爲17.26%。

從縱向比較,歷年固定資產增長幅度異常,從橫向比,固定資產的比率還高於行業龍頭,明顯不合理。果不其然,爾康製藥也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4.虛增貨幣資金

虛增貨幣資金這一招就比較高大上了,我們前面一直講虛增的收入,所以收不到錢,但是對於財務老司機,這些都不是事兒。我們先看看常見的方法有哪些,比如通過關聯方把資金轉出去,關聯方又轉幾次最後再轉回到企業,作爲虛增收入收到的錢;又如僞造銀行流水和對賬單,製造錢已入賬的假象;或者通過海外公司作爲資金流轉對象,通過海外公司暫時將錢流入公司再以其他方式轉出。當然最狠的就是,開一個假的銀行網點,那即使是專業的審計師估計也無力迴天了。

案例:金亞科技

金亞科技頂着“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的光環於2009年10月登陸資本市場,然而生於創業板,也死於創業板,金業科技因造假性質惡劣被強制退市,成爲繼“欣泰電氣”退市後的第二股退市案例。

2013年公司業績出現大幅虧損,爲了落實周董事長2014年度扭虧爲贏的重要指示,公司財務負責人設置了 006 和 003 兩個會計覈算賬套,虛增收入、成本,配套地虛增存貨、往來款和銀行存款,虛增2014年度淨利潤8049萬,虛增中國工商銀行成都高新西部園區支行銀行存款2.18億元

小結:

企業造假,手法不同,但是都是會留下蛛絲馬跡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對於投資者而言,其實就是不熟不做,不投資不熟悉的行業和公司。本文提到的農業企業,也因爲造假案例太多,在實務中IPO往往都基本成爲了雷區。造假的邏輯,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爲了調節業績,反映在財報上是體現在“淨利潤”這個科目,因爲“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企業會通過虛增資產或者虛減負債的方式來消化虛增的利潤,而我們看財報就是去發現這些虛增的異常點。好了,那本週的學習就到這裏了,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