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下) ——一出命運浮沉碰撞的交響曲

3 死亡與愛情 

但凡偉大的愛情都會與死亡牽扯。所謂的“盛極則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滲進愛情觀裏就說明了這樣一種理論,當兩個相愛的人愛得死去活來,難捨難分,極盡完美的時候,一方若以死亡來告終這段愛情,那麼這段愛情勢必被人們不朽化和神聖化。如果一段愛情缺少了死亡,它似乎是不完美的,不高貴的,不神聖的;當激情的火種越過了平淡的分水嶺,愛情似乎就不可救藥地變成了一潭死水,乏味,單調,冗長。        

正如沙翁筆下的偉大而經典的鉅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當看到羅密歐與朱麗葉爲了愛情而捨棄生命的時候,不知有多少熱戀中的男女激動萬分、淚流滿面,這是他們心中死亡的光環在作祟,他們彷彿認爲有了死亡的愛情才能配得上稱爲永恆的高貴。同樣,就連體現中國傳統愛情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也落入俗套。難道死亡的光環效應就那麼的重要嗎,就只有死亡才能給予愛情不朽與永恆的價值嗎。       

可我認爲那些崇尚死亡帶給愛情高貴和神聖的戀人們,不是所謂的理想主義者,甚至連夢想主義者也稱不上,他們只是虛幻的悲觀厭世者。他們看不透生命的本質,更看不透死亡的本質,他們價值觀的天平在虛幻與現實中失衡了,無論如何也無法跨越真實中現實與夢境中虛幻的鴻溝。當然,我似乎有些離題甚遠。      

《夜宴》中,愛情的價值也是通過死亡來呈示的,死亡成爲了賦予愛情價值和不朽的最高砝碼。        

青女是爲無鸞而死的,她深深地愛着太子無鸞,並將這種愛慕無限的擴大化,使之成爲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從她在夢境中與心上人相會,就可以對她的愛情觀略見一斑,這種愛情觀的病態化和無畏化,最終將她推向了悲劇的深淵。然而她的死亡就真的可以換來心上人的眷戀與愛情嗎?最終無鸞也只是對她的死滿懷愧疚和悲懷,也不曾讓她成爲佔據自己心靈的女人。否則當青女死在他的懷中的時候,他的臺詞就應該是:“青女,我愛你。”而並非是:“好青女;有你,我不寂寞。”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青女的死亡毫無意義。        

殷隼是爲青女而死的,這個有勇無謀,生性好鬥,果敢勇猛的大臣之子,是一個僅次於青女的癡心人,他對青女用情至深,卻一直未能表露心跡。懾於宮中當權者的威懾力,他只能眼見心愛的女人飲下毒酒,這樣也罷,最爲諷刺的是,這女人還死在了另一個男人的懷裏。

當他最後將塗有劇毒的劍刺向婉後的時候,說不定也在心裏掙扎着,這劍究竟是該刺向無鸞還是婉後,但是婉後是青女死亡的直接原因,更令他仇恨。不過,事與願違,劍沒有刺中婉後,卻被無鸞截住了,而自己也被婉後的利劍刺中。其實我覺得殷隼的死亡對於青女來說毫無價值,他只是延續了自己的生性好鬥與復仇心理而已,他本來可以在對青女說出:“哥哥心裏有你,誰也不能傷害你。”卻沒有得到青女的迴應之後就戛然而止的,他本可以不用死,來成全無鸞與婉後的,這樣豈不是更好,讓相互愛慕的兩個人廝守終生,而自己也因爲青女的死亡而成就了愛情的高尚與不朽。       

無鸞是爲婉後而死的,這個內心憂鬱、孤獨的太子,在很久以前便鍾情於婉後,與之是青梅竹馬。但是他的複雜思維與多疑的秉性並沒有爲這段愛情爭光添色,反而令得這段愛情在心機的層層包裹之下變得壓抑沉重。婉後對無鸞也是情深似海,只可惜在對權術與江山的慾望面前,這段愛情被彰顯得了無生機、岌岌可危,彷彿一種輕微的耳語和暗示就足以使這段愛情瀕臨崩塌。在殷隼的毒劍就要刺中婉後的那一刻,無鸞沒有來得及思考便採取了行動,這足以表明他對婉後的愛情,只可惜在他握住劍的一剎那,當殷隼驚呼道“劍上有毒!”的那一瞬間,他的眼神在驚惶中透露出了一絲遲疑,這份遲疑將成爲他爲愛情奉上的最後砝碼,也將成爲他放棄思考而選擇行動的諷刺。       

厲帝也是爲婉後而死的,相對於無鸞而言,厲帝更沉迷於婉後,婉後的那些柔情似水、千嬌百媚,他們在一起欲仙欲死的日子似乎比坐擁江山來得更有價值,他爲了得到婉後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其實本來他可以是一個威懾四方、凌厲精悍的君王,坐擁王朝江山和後宮三千佳麗,可偏偏爲了個女人而失了自我。當他喝下毒酒的那一刻,外顯地被認爲是爲弒兄篡位而贖罪,實質上我認爲卻是在爲自己所做的一切卻未能得到婉後的愛情而倍感悽悲與絕望。當他喝下毒酒時對婉後說道:“你敬的酒,我怎麼能不喝。”可在我聽來卻像是在哀怨地地訴說着:“你要我死,我怎麼能夠不死。”僅就他願意爲了愛情而踏入死亡就足以爲他立上一塊代表堅貞與忠誠的碑石,儘管這種死亡是心有不甘的。 

4 尾  聲        

婉後是爲自身的慾望而死的。在影片的結尾,一把短劍以無法躲避之勢刺穿了她的胸膛,隨即又被人抽拔而出,丟進一鼎飄滿浮萍的水中,很快盪漾的浮萍便把佔滿鮮血的短劍淹沒了;婉後緩緩地轉過頭,用盡最後的力氣,瞪大雙眼,指向那個行刺她的人,似乎在說着:“居然是你……”當然,這是一個懸念,它的寓意似乎很明顯,只是想讓我們明白綱倫有常,惡有惡報,任何的人都有可能是殺害婉後的行刺者,而這個行刺者是由婉後無休止的慾望衍生出來的。當然,由於對章子怡的偏愛,我更同情而非苛責婉後這個角色,尤其是她在行將死去前的那一段獨白,最是讓人痛徹心扉。     

在影片的最後,空靈絕美歌聲響起,似乎要穿透雲霄,但當歌聲落地時卻蕩起無限的悲愴與哀涼。隨之而來的一剎那,有一種悲壯的震顫滲透你的肌膚隨即穿入你的骨髓,讓你久久不能從震顫中自拔。      

也許我們不需要冗長累牘的鴻篇鉅製,也許我們不需要充盈感官的商業光影,但是我們需要像《夜宴》這樣的影片,這種在每一次觀影后都能發掘出新的人文層次的影片,這種有着華麗奢侈的外殼卻包裹着豐富人文內涵的影片。

(原創保護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授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