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齊物論(三七)

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爲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什麼叫“滑疑之耀”?就是老子所說的“光而不耀”。

按照吳怡教授的說法,這句話是承接上文“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那兩句,“滑”是說前面那兩句話很滑稽,但是話裏暗含着深意,所以引起我們的“疑情”。這兩句幽默詼諧的自嘲,有智慧的光耀隱隱呈現。

“滑疑之耀”是聖人所希圖的,是一種修養的工夫,同時也是人生的境界。要怎樣做,才能達到這樣的修養和境界呢?要訣就是“爲是不用而寓諸庸”。

人人都希望自己光彩奪目,像一顆耀眼的明星,站在世界的舞臺中心。追求知識、功利和榮名高位,世人樂此不疲。這一切,都不足以代表人生的成功,而只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負擔,爲他人制造更多的壓力。張揚個性、放飛自我,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信條。以爲自己揚名立萬,便可以目空一切,這種人,精神上必然一貧如洗,心靈也是了無生趣。各人有自己的一套價值標準,本來是互不衝突,但非要把自己的觀念硬塞進別人的腦袋裏,赤裸裸的進行“洗腦”,這隻會換來對方的牴觸。可悲的是,有人竟然心甘情願的被別人操縱和利用,在裝睡中不肯醒來。

人心是社會治亂的根源,我們每個人的心本來都是明澈的,被妄想、分別、執着染污了以後,纔有了貪嗔癡慢。西方人的“鬥爭哲學”萬萬要不得,它是在教人變壞,這不是善。人類今天必須要和諧,該怎麼樣去和,莊子只用一句話:“爲是不用而寓諸庸”。放下我們主觀意識分別心所形成的那一套,不與人對立,不障礙別人,恆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中國古人所講的“謙德”。菩薩所在之處,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我們認真反省,自己有沒有行菩薩道?是不是還在令衆生起煩惱?

只有自覺才能覺他,自己還沒有做到,卻時時處處要求別人,這不是真的明白了。“寓諸庸”有大學問!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翻譯成現代的語言,只有十個字: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