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養生主(二)

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前面講過了“知”的問題,這裏莊子就舉出善惡,測驗一下大家的智力,看看我們到底是真知,還是糊塗。

“爲善無近名”,莊子的意思是說,做好事不應該希圖名譽。但是孔子曾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亡身。”儒家的聖人還有愛好名聲、貪求虛榮的心理嗎?孔子這句話,應當理解作“勿以善小而不爲”。人在世間,無論做什麼,都會對社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要做到爲善而了無痕跡,這便是得道的高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孔子不是爲了名,他的意思是鼓勵我們,見善而思齊,不要將仁義之心給失落掉。

今天這個社會,爲什麼好人難做?心懷善念的人,卻會被大衆疑忌,甚至是譏譴。因爲人心失去良知了,都是人人爲我,不見我爲人人。社會的價值、倫理、道德觀念,全部顛倒錯亂,積非成是太久,人都麻木了。這麼一個自私自利的社會,我們當然不願意生活在當中,所以,儒家講的仁愛,是維繫人際關係的至關重要的東西,是絕對不能夠拋棄的。

儒家要入世,積極的利益羣生,然而這種熱心,卻容易被一些人誤解。仁愛能夠做到無心,也就是一絲毫是爲了自己的意思、想法都沒有,這樣的人是“上德之德”。有的註解者把“名”和“刑”等同爲一,爲了名實則便是招致刑罰,是引火燒身。所以《逍遙遊》裏,講聖人無名,做人做事重的是實質,而不是形式。很多學佛的人,在道場當中做義工,總喜歡講自己所做的功德,實在來講,這樣的功德和福德,都變成了有漏的福報。

那麼應當怎樣對待善惡?只有“緣督以爲經”,這五個字,是全篇的綱宗。“督”在一般的註解中,都解作督脈。任督二脈是人體兩條重要的經脈,督脈在中心的位置,其特點是空虛。我們很多人,平時不注意自己的細節,觀察一下自己的坐相,不是佝僂着腰,就是耷拉着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看起來微細不足道,其實對我們的身心都有極大的影響。莊子此地要講的,並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保養,也不單指行爲上的端正,他的意思是教我們把心虛掉,內心要衝虛、平和。所謂的“中道”,就是善惡俱忘,不執着於任何一邊。

底下的四個“可以”,就是“緣督以爲經”後,所達到的效果。不僅是保全我們的身體,讓身體健康,還可以“全生”,“生”即是“性”,真如本性被貪嗔癡等迷妄障礙,不能發揮全體大用,顯現全部的德能,所以要修心。去除掉煩惱,真心才得以做主,生命也能隨之而獲得品質的提升。“養親”在字面上是奉養雙親,但也可以理解作長養我們自己生命的至親,即真宰真君。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能讓父母明瞭人生的意義,讓他們對聖賢教育、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最終能夠安然面對生死,使身心都得到好的歸宿,這是爲人子女最大的孝行。身心既然免於名刑的負累,自然可以盡其天年,不會因造作而夭折橫死,因爲慾念而殞命喪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