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馬兜鈴酸致肝癌,中草藥、魚腥草還能吃嗎?

大中午的,來自四川的小學妹含着熱淚找到了我:“以後都不能吃折耳根了!會得肝癌!”

震驚之下,我陷入了沉思——想想我曾經吃過那麼多折耳根(即魚腥草),再想想未來再不能吃折耳根,竟然不知道哪個更讓人難過。

這個讓川黔地區人民傷透了心的消息,其實來源於上海交大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在老鼠裏用直接證據證明,馬兜鈴酸可以導致肝癌——而據微博上的消息所說,魚腥草,正是含有馬兜鈴酸的物質之一。

(一)

其實,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不可告人”的關係,早就已經被嚷嚷了很多年了,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實錘。

最早引起人們警惕的,是馬兜鈴酸和泌尿系統癌症的關係——馬兜鈴酸早在2001年,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FDA)就發出過警告,提醒消費者不要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產品。

而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馬兜鈴酸列爲了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說,馬兜鈴酸對人類有明確的致癌性。和馬兜鈴酸同屬一類致癌物的,還有菸草製品、酒精飲料、檳榔、紫外線輻射……等等。

2013年,《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出現了兩篇論文,非常一致地表示馬兜鈴酸與癌症細胞中一種特定的基因突變有關。這種基因突變可相當不簡單——它在一般情況下相當少見,但在接觸過馬兜鈴酸的患者裏卻比例不小。要知道,菸草和紫外線都是證據確鑿的致癌物,但在癌症患者中引起基因突變的比例,可遠遠不如和馬兜鈴酸相關的這個基因突變。

更讓人忍不住多想的是,在其中一項研究中,科研人員找了93名肝癌患者,發現其中11名都有這種基因突變。而在之前的2012年,上海交大發表過一項關於肝癌的研究,其中也在肝癌患者裏發現了同樣的基因突變。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是不是發生了些什麼……

2017年,《科學·轉化醫學》上又出現了一篇關於馬兜鈴酸的論文,正式揭開了馬兜鈴酸和肝癌關係的一角。在這項大型研究主要乾的活就是基因檢測外加數數——科研人員找了共1400名不同地區的肝癌患者,統計了其中馬兜鈴酸相關基因突變(是的,就是2013年發現的那一種)的比例。結果讓人禁不住瑟瑟發抖:中國大陸47%攜帶有馬兜鈴酸相關的基因突變;在更愛用中草藥養生的臺灣,這個比例更高,是78%;東南亞地區(除越南外)的比例是56%。順便說一句,歐美的這個比例不到5%

(二)

但之前的這些研究,都算不得實錘。

畢竟,就算最爲知名的2017年的那篇論文,也只能說明馬兜鈴酸和肝癌有關,不能說就是馬兜鈴酸導致的肝癌

這就好像看見兩個明星半夜一起出現在同一間房裏,就算咱們再多懷疑,也不能說他倆一定就是有一腿——說不定人家就喜歡三更半夜談合作呢。

而前不久上海交大發的這篇論文,要是用娛樂圈來打比方的話,簡直就是卓偉級的高清無碼照,一個實錘證明了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那點兒不得不說的故事。

研究人員首先拿小鼠進行了實驗,發現注射馬兜鈴酸果然會讓小鼠患上肝癌。而且,給小鼠打的馬兜鈴酸越多,小鼠得肝癌的機率就越大,而且發病也越快,腫瘤也越大。

更可怕的是,這項研究發現,馬兜鈴酸引起的特殊基因突變出現在細胞癌變的早期。這可就意味深長了——這表明,馬兜鈴酸引起的基因突變很可能是突變中的“老司機”,拉着其它後來發生的突變,開着細胞大車一路奔向癌變的不歸路。

研究人員也統計了國內肝癌患者接觸馬兜鈴酸的情況——在隨機選取62位中國肝癌患者中,有多於1/4的患者接觸過馬兜鈴酸。並且,和在小鼠中不同,馬兜鈴酸可以在人類中引起多個不同的基因突變,其中包括TP53等著名的癌基因。

總結一下就是,馬兜鈴酸確實能導致肝癌——如果致癌能力從強到弱有鄙視鏈的話,那它應該位置還挺靠近頂端的。而且,攝入越多,越容易得肝癌

真的可怕了。

(三)

中國人之所以攝入馬兜鈴酸多,主要還是因爲中草藥。就連不少常見的中成藥,比如複方蛇膽川貝散、風溼止痛丸、杜仲壯骨丸等,都含有馬兜鈴酸,連三伏貼裏都有。

網上反中醫中藥的呼聲又開始高漲,甚至有人評論說:“珍愛生命,遠離中藥。”

這就有點兒過分了:當大家說到某種西藥有副作用時,通常都是非常明確地說這種藥有某種副作用,一般不會隨隨便便把打擊面擴大到整體西藥領域。

可當事涉中藥時,大家的打擊面往往就沒那麼準確了。一類中草藥出現問題,就很容易引起對所有中藥的普遍懷疑,全然不管中藥林林總總,並非都屬於一類。回頭想想西藥,中藥的這種待遇,委實不大公平。

這樣的不公平背後,固然有我們對中藥的偏見,但真正讓人不安的卻是,我們對中藥並沒有我們所以爲的那麼瞭解:

許多中藥,包括驗方、配伍,都沒有經過嚴謹的臨牀試驗,我們並不知道哪些藥真正有用、哪些藥可能有害,能依仗的,不過是千百年前的幾本醫書;

我們不知道,那些中藥裏的具體成分是什麼,哪些成分可能有害,又到底是什麼或者哪些成分起到了治病的作用;

我們提到中醫,言必稱“老祖宗傳下來的”,但相關的科學研究卻少得可憐,很多方面甚至比不上西方對中醫藥的科學研究;

…………

所以我們依然只能籠統地稱一聲“中藥”,依然對它缺乏客觀冷靜的看法。青蒿素的發現得了諾貝爾獎,那麼它就是揚眉吐氣的民族驕傲;馬兜鈴酸可以致癌,那麼它就成了要避而遠之的迷信糟粕。

所幸,現在我們在中醫藥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了。上海交大這篇關於馬兜鈴酸的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中國、在中國人裏,研究我們自己常用的中草藥成分。

未來,這樣的科研也許會越來越多。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談論起中藥,它不再是古醫書上佶屈聱牙的詞句,而是如現代醫典般簡明準確的描述;它也不再侷限於經驗性的描述體系,而是與現代科學接通,用有跡可循的科學體系來解讀歲月裏沉積的古老經驗。

到那時,千百年的經驗纔算是真正得到了發揚。

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來。


寫在後面的一點bb:

所以……到底還能不能吃魚腥草?應該是可以的。

論文裏有強致癌性的是馬兜鈴酸I,而魚腥草裏確定含有的是馬兜鈴內酰胺BII、AII和FII類,不是同一種東西。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魚腥草裏的這些種馬兜鈴內酰胺有毒性或致癌作用。

再一次證明:獨立思考很重要,完全聽微博的可能會被帶到坑裏去。

嗯,我要趕緊去吃兩碗涼拌折耳根壓壓驚……


參考資料:

1. Nortier, J. N., et al. (2000) Urothel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hinese herb (Aristolochia fangchi). N. Engl. J. Med. 342: 1686–1692 .

2. FDA warns consumers to discontinue use of botanical products that contain aristolochic acid. 2001.

3. Poon, S. L., et al. (2013) Genome-wide mutationalsign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screening tool.Sci Transl Med. 5(197): p.197ra101.

4. Hoang, M. L., et al.(2013) Mutationalsignature of aristolochic acid exposure as revealed by whole-exome sequencing.Sci Transl Med. 5(197):197ra102.

5. Huang, J., et al. (2012) Exome sequencing of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ure Genetics 44: 1117.

6. Ng, A. W. T., et al. (2017)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Sci. Transl. Med. 9: eaan6446.

7. Qu, W., et al. (2011) Alkaloids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and Thei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ies.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