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沒什麼特別,憑什麼被立爲標杆之作?

在國內的家庭和教育界流行一種塑造論,家長是孩子的塑造者,而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如何書寫,孩子就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高舉此理論大旗的父母普遍對孩子的管束太多,頻頻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並認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強迫孩子服從,看起來是爲孩子好,這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精神生命。

意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臺梭利的理論似乎更爲科學,她認爲,孩子一出生時就有一個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張白紙,更不是一個空瓶子。這個精神胚胎會指引孩子自發的探索,探索越自由,孩子的感覺就越豐富,而感覺纔是智力、情商和創造力最豐沛的源泉,家長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以探索這個世界。

看到這裏有些父母腦海中浮現了疑惑,這孩子到底是該管還是該給自由?

孩子當然是需要父母教育和引導的,今天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管教到底在何種程度纔是對孩子有利的?什麼樣的方法纔是科學有效的?艾米·麥克瑞迪的《正面管教魔法書》可以給家長們帶來很大幫助。

艾米·麥克瑞迪是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Positive Patenting Solution,Inc.)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二十年來,她始終堅持通過電視節目、脫口秀、論壇、在線課程等形式積極推廣正面管教,常年出現在《今日美國》、CNN、FOX、MSNBC等熱門媒體上,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麥克瑞迪先後出版過《正面管教魔法書》、《別讓我再說第二遍》、《不嘮叨,不提醒,不吼不叫,讓孩子聽你講》等暢銷書,同時還應邀擔任《今日》雜誌育兒專欄長期撰稿人。

《正面管教魔法書》這本書旨在幫助家長擺脫孩子自以爲是的心理,而非用懲戒或者欺騙的手段來糾正孩子的行爲,艾米·麥克瑞迪根據多位權威人士的理念和相關著作總結出一整套育兒方法,即“良好行爲養成術”,這32個“良好行爲養成術”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還能預防孩子的不良舉止及理所當然的自私心理所引發的惡劣行爲,並提供了相應話術及實踐技巧,藉助這些方法很快能讓孩子獲得更強的獨立性、責任感和知足心。

32個“良好行爲養成術”

不要用愛控制孩子

去年朋友圈被一篇題爲《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年不歸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刷屏,主人公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地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爲了控制。”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歸根結底是一場爭奪控制權的較量。家長常常以愛之名過度控制孩子,愛替孩子做決定,無論是穿衣吃飯總想大權獨攬。記不清在哪裏看到過,所有的孩子一開始都是成爲自己的人,但家長們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孩子的意志被壓制,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產物,所以家長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樣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爲自己的人。

然而“越抗拒,越失控”,阿德勒心理學派認爲,“我們無法真正控制另一個人”,“我們能控制的只是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是的,一流的家長控制自己,三流的家長才去控制孩子,作爲家長我們可以控制對孩子的反應,控制家中的環境,這也是《正面管教魔法書》給出的方法發揮成效的基礎。

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想幹什麼都行,艾米·麥克瑞迪在書中爲我們提供了既能滿足孩子對獨立的追求,又能防止他們任意胡爲的方法(參見良好行爲養成術11-16)。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是其做人、成人的基礎。

成人的社會常常主動被動的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家長也常常教育孩子要做個有責任感的人,卻常常不讓孩子承擔責任。不論是忘記帶書本還是作業本,只需要一個電話甚至都無需一番哀求,家長請假都會幫忙送過去,這不僅加重了父母的壓力,孩子因爲看不到自己行爲造成的結果,缺乏後果意識,不會增長記性。

《正面管教魔法書》良好行爲養成術17告訴我們,要讓孩子接受合乎理性的自然結果。因爲拖延最後沒有完成作業,接受老師的懲罰時,家長不必求情,下次他就知道作業應該何時完成。明知天氣不好,出門還不帶雨傘就會被雨淋,不會永遠有人雨中送傘,這就是讓其獨自承擔後果。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還會讓他在以後做事的時候,首先評估可能的後果,這種現實的教訓,遠比家長的嘮叨更讓他們印象深刻。

稱讚也會害了孩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開始流行“少批評,多讚美”的肯定教育的方式,開始是好的開始,但是演變到現在,大部分家長的讚美已經超越了正常的有益範圍。

三四歲的孩子自己吃掉一碗飯,被全家誇獎“你真棒”;孩子隨便幾筆的塗鴉,都被家長稱讚爲“最棒的水彩畫”;練了很久卻依舊談不好的曲子也被成爲“天籟之音”……

這種虛假的“肯定教育”真的對孩子有益嗎?《正面管教》的作者簡 尼爾森曾寫道,“讚美也許能促使孩子改善自己的某些行爲習慣。問題在於,這也會讓他們形成討好型人格,變得只愛聽溢美之詞”。事實證明,這種不基於事實的讚美,並不能讓孩子們樹立自信,相反還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變得脆弱敏感,甚至只能聽進去誇獎,聽不得批評。

那如果離開了“讚美”,我們應該對孩子說些什麼?《正面管教魔法書》給出的答案是:鼓勵。家長如果重點關注孩子的積極行爲和美好品質,同樣一件事情,用鼓勵代替讚美,更能有效調動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認清付出與收穫之間的聯繫。

同樣是上面的例子,換成鼓勵可以這樣說。

三四歲的孩子自己吃掉一碗飯,“在家也像在幼兒園一樣自立的品質很值得讚賞”。

孩子隨便幾筆的塗鴉,“完整畫出了一副畫,你一定很爲自己感到驕傲吧”。

練了很久卻依舊談不好的曲子,“這次比上次有明顯的進步,這就是努力的結果”。

鼓勵的作用是長期的,而讚美的作用只是一時的,別把二者弄混了”,艾米·麥克瑞迪爲了讓家長們更好的掌握鼓勵孩子的實用技巧,特意羅列了11條技巧和經驗。

看育兒書籍的人們很多都是第一次爲人父母,無論是從潛意識還是過來人的經驗當中,家長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方法。艾米·麥克瑞迪從專業的視角發現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指出根源在於理所當然的心理,即那種認爲世界總虧欠了自己的心理,這種心理促使孩子做出一系列讓家長頭疼崩潰的行爲,很多家長對此無計可施。作者作爲一名專業的早教專家,也基於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切身經歷,提倡正面管教,併爲家長們總結出32個親測有效的“良好行爲養成術”,還給出很多指導技巧與指南,不僅能夠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還能培養出負責、堅韌等優秀品質,讓家長在育兒這條路上走的輕鬆、正確。

國內一位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寫了一本書《愛和自由》,大致的觀點是,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孩子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武志紅在書中也寫道,學校和家庭不該是“養雞場”(養雞場的邏輯是小雞們自己獨立走路會歪,所以人們會給它們劃定一個活動範圍和一個成長路線),無論“養雞場”的掌控者目的看似多麼好,這個邏輯最終都會導向一個惡果,培養出無數沒有自主能力的青年。

到底如何培養子女?管教到何種程度適宜?如何避開自以爲正確的誤區?這是我們每位家長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樣引導。愛與自由,對孩子來說缺一不可,正面管教,也是家長必須施加的約束,其中利害如何權衡,程度如何把握,在艾米·麥克瑞迪的《正面管教魔法書》中,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