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概論——(五)西方翻譯史

西方翻譯史

公元前三世紀到中世紀

古希臘,羅馬文學,哲學,藝術中總結出的經驗理論

西塞羅

介紹:羅馬最好的演說家,西方翻譯理論之父,深遠的影響了哲學政治學說。

作品:荷馬《奧德賽》、《經濟學》、《論現象》

理論:《論演說家》
原作譯作,照顧到譯語讀者的習慣,要傳遞原文的意義和精神。
譯者的責任是稱出質量,不是算出重量。翻譯也是文學創作。翻譯可以做成風格對等。

賀拉斯

理論:貴在創新,可以創造新詞,要忠實原作。

作品:《詩藝》

翻譯只是訓練修辭的公交。

哲羅姆(340-420)

介紹:神學家,翻譯理論家

作品:《通俗拉丁文本聖經》

理論:不能子當句對,應該使用易於理解的的方式,但是《聖經》中應該主要採用直譯。不存在“上帝的感召”(瞎翻譯)。

奧古斯丁

介紹:羅馬帝國哲學家,神學家。

作品:

理論:和哲羅姆相反,承認上帝的感召。

譯者必須通曉兩種以上語言,翻譯中注意三種風格:樸素、典雅、莊嚴。

現代

安德烈·勒菲弗爾

簡介:比利時,文論家,比較文學家。

理論:翻譯和比較文學獨立出來。
2.翻譯是科學。
3.引入折射的概念。譯者向不同讀者適應,影響讀者閱讀作品的方式。
4.翻譯不能真實反映原作的主要操縱力量。

勞倫斯·韋努蒂

將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在翻譯原則和方法上,提出“歸化”和“異化”。
要求存異。

歸化:要求向目的語靠攏。
異化:讓讀者向譯者靠攏。

歸化和異化,直譯和意譯不完全相同。歸化和異化將視野擴展到美學。直譯和意譯是語言學層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