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記錄對自己有益的行爲,並持續行動下去

成功的概念很虛無嗎?最近幾年很少有人再公開討論成功二字了,因爲每個人眼中的成功都不同,大家對於成功的理解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異,所以不論如何討論,都似乎不那麼正確。哦,對了,很有許多人一聽到成功二字就開始上綱上線地把這些內容統統劃爲“成功學”

原创 瞭解自身的身體狀況,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幾年前我曾經經歷過長期出差、加班、熬夜,在這個過程中一次重感冒,因爲工作實在太繁重,所以沒有及時治療,我記得當時只是找了一天請了大概幾個小時的假,回酒店休息了一會而已。不過在這之後,我的耳朵開始出現異響,後來是鼻腔異響,再後來只要多說幾句話

原创 學習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

不同朝代下的大環境攪動着人心以及歷史的節奏。我們不去評判史書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做派,因爲這不是我們能看清的。《跟着文物穿越歷史》這本書,妙就妙在,作者只是把文物當作線索,來爲我們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自夏朝、商朝,再到西周、春秋、戰國、秦朝

原创 掌握正確的急救措施,是一種責任的體現

上一篇文章已經推薦過的這本《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今天剛剛讀完。越讀越是讓人後背發涼,光看書名,很容易誤解書中的內容,會以爲一提到“急救”,大概都是要命的事,可能十有八九不會發生在身邊。但其實在生活中,人們的許多日常行爲都會導致意外或

原创 每個家庭都必備的急救指南

本書的作者賈大成在60年代時,曾自學中醫鍼灸,並經常爲鄰居、朋友、家人進行鍼灸治療,療效和口碑都非常好,後來他也如願考上了大學,1983年,正式進入北京急救中心工作,2009年退休。至今距離退休也十年有餘了,但退休後的作者依舊在爲急救知識的

原创 D&DEPARTMENT,傳遞想法的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到:開店有術

我身邊有太多的人都在幻想着“等攢夠了錢就找個宜居的城市開一家小店”,書店、咖啡店、花店、貓咪寄養、自習室等等,各式各樣的想法填滿了他們的思想。但是誰又真正思考過究竟如何開店這個問題呢?試想一個沒有任何開店經驗的人,把辛辛苦苦攢下的錢都拿出來

原创 《孤獨修心課》帶給我們的重要啓示

書中提到人們會因爲感到孤獨而變得從衆,同時從衆也會讓人越發感到孤獨,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兩個相互矛盾的點。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個別建議,我個人是不太贊同的,比如去酒館的吧檯前爲自己尋找一個暫時的避風港。看書還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融入進去,纔會汲

原创 直覺可以通過練習變得越來越可靠嗎?

本書的作者揚·貝克爾是德國著名的催眠師、預言家及作家。他曾參與多次公開對未來某一具體話題展開預測,並且其預言的準確度非常高。其實這樣的書籍往往都會有一些爭議,不過在這本書中我的確瞭解到不少新知。而這部分內容我個人認爲是非常有必要分享的。比如

原创 有些看似遙遠的生活,竟也可以如此具體

作者吳瑩與她的丈夫(姚工)是一對共同在成都打拼的小夫妻。疫情期間,他們一家三口(夫妻倆及他們的兒子小耳朵)不得不在她的公婆家(夏舍)久居,但也因爲這段從未有過的體驗,使得他們對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這個幾乎沒有年輕人出沒的村落裏,他們的出現

原创 願我們都能超越自己的思想、存在於當下

昨天看了這本《人生不必太用力》,字數不多,全書一共6萬字,卻能夠給人深刻的啓發,讓人不由自主地專注當下、迴歸寧靜。當一切都處在寧靜的狀態、甚至連思考都未曾出現時,我們纔算是真實地存在於當下,你方能感受到身邊的一草一木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其本

原创 不同環境下相同的“本能”所發揮的作用必然不同

今天在看的這本書叫做《本能》,光看書名,也能猜出個大概的方向了。不過它依然是一本沒有讓我失望的好書。現代人身上出現的“惡習”,都是源自於我們的祖先。也就是說,至今人們都保留着曾經遠古時期的人類身上的習慣,比如喜歡及時行樂、尋求短暫的刺激和歡

原创 分享幾個可以輕鬆提升專注力的方法

前陣子剛剛看過了頗具哲學意味的《活在當下的勇氣》,最近又讀了《呼吸·後退一步》,相比之前,二者都在向讀者傳授生活的智慧,但相對來說,前者那種對老、病、死的透徹分析還是不免會讓人感到有些沉重;而後者則彙集了很多智者們對於生活的精準理解及個人經

原创 答應我,不要被“成長焦慮”所裹挾

個人成長是否已經成爲另一種社會化的焦慮?很多人分享着自己的成長經驗,並且在試圖告訴他人“如果你不成長,你就輸了,你就會掉隊。”我自己也是持續追求個人成長的,但我並不贊成把分享自己經驗的同時,還在傳播着焦慮感的做法。當我閱讀《呼吸·後退一步》

原创 允許自己成爲自己,給自己留出呼吸的空間

你能允許自己偶爾喪一點、頹一點嗎?你能允許自己和自己的情緒待上一段時間嗎?如今這個時代,大家都在談論着如何才能更高效、更進步、更卓越等等,很少有人願意討論我們是否能夠停下來、或是放慢前進的步伐。其實有一些心理學常識的人,都清楚,情緒之所以不

原创 自我瞭解與療愈,纔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本

隨着原生家庭的概念被不斷普及,似乎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身上的某些問題是從哪來的,但是如果只是瞭解到這,不去更加深入研究如何自我療愈,那麼這個概念的普及,似乎成了另一種無形的傷害,並且開始大肆蔓延。比如網絡上很多相關話題都聚集了大量的年輕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