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相互牽掛中的溫馨

街道兩旁的梧桐樹葉一片片飄落下來,潮溼的瀝青路面上斑斑駁駁。這些樹葉,從春到秋,美麗了城市,溫潤了氣候,現在完成了它的使命,戀戀不捨地離開枝頭,最後歸於塵土。走在大街上,看到風雨中飄舞的黃葉,我想,自從仲夏到省城來,現在已是初冬,一晃快四個

原创 老屋曬場上的那盞燈

老家雖在農村,但八十年代初就住上了六戶聯排的二層樓,當年還是挺先進、挺亮眼的。十幾年前,在家種地的父母都已年過七十,又不肯跟我們進城,我們只得爲父母親將老樓修繕一新。考慮到他們年事已高、腿腳不便,我們便在一樓門外加裝了一盞門燈。這是一盞節能

原创 我愛土竈南瓜餅

南瓜,我們小時候叫作“番瓜”,或者是“飯瓜”,到底是哪個意思,說不清。有人說它是從海外傳入的,自然南瓜即爲“番瓜”。我們說它可以抵糧當飯,能養人活命,叫它“飯瓜”也說得通。也許,兩層意思都有呢。南瓜生性潑皮,好種好長,父親喜歡種南瓜。上一年

原创 那一年,我們也曾徒步夜行

前些日子,浙江省金華市澧浦鎮初級中學停課一天,校長、老師帶着九百多名學生,徒步十五公里,融入自然,觸摸鄉野,磨鍊意志,受到社會和家長的廣泛好評。看到《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十五歲那一年,學校組織我們兩個班初中生到四十里

原创 球場上,他們這樣對待“熊孩子”

這幾天,全世界都在關注卡塔爾“世界盃”足球賽,因爲這是每四年一度、讓全球人熱血沸騰的體育賽事。由於中國足球隊員也和你我一樣,在家看電視,所以,這次看世界盃,不少中國人不大提得起勁兒來,不是那麼上緊。各國賽隊的水平發揮如何,所取得的成績如何,

原创 如今難覓“螞蚱籠”

放學了,一大羣孩子圍着街轉角一個小攤,遲遲不肯離開。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個小販,自行車後綁着一個草把,上面插滿了竹皮做的螞蚱,在對小學生售賣。這些手工做的螞蚱,顏色碧綠,振翅欲飛,形態生動,栩栩如生。上前買下一個,孫女玩得愛不釋手。我告訴她:

原创 冷雨中,盼一場好雪

“我愛你,塞北的雪,漂漂灑灑,漫天遍野……”這首歌,旋律優美,悠揚動聽,幾十年了,在人們腦際迴盪,經久不衰。每當它在耳邊響起,便越發嚮往北國,嚮往那冰雪千里、雄渾闊大的萬千氣象。節令剛過“小雪”。我們這個長江邊的南方城市,過了冬至,進了“三

原创 改寫自己命運的“狠人”

自媒體主播、作家劉大銘,網友中有人稱之爲“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與命運抗爭的故事,足以讓每個人感動,讓“躺平”者汗顏。因爲基因突變,他得了一種叫“成骨不全症”的疾病。這種病,發病率僅八萬分之一。他十八歲之前,發生了九次骨折,做了十一次手術

原创 父親,一個被埋沒的農藝師

父親,本來應該是個農藝師,可惜被埋沒了。挑泥擔糞的扁擔,沒有壓彎他一米八的個子,卻壓壞了他的創造才能。父親種地,有講究。我家早先的自留地,後來的承包田,都種得比左鄰右舍好。地翻得深,肥施得勻,節令把握及時,種出來的玉米、南瓜、山芋、茄子,什

原创 第一次爲闖禍獨自“買單”

上小學的時候,我也是個“促狹佬”、“惹禍精”,三天兩頭不是打架,就是使招數捉弄人。爲了這事,被父親罵過,也打過,效果一直好不到哪裏。父親常罵:“你就是個記喫不記打的東西”。豬子獠牙作癢、拱壞豬圈時,父親站在豬圈前,也拿這話罵豬。上三年級那年

原创 堅守街頭的耄耋老人

每天經過小區旁的街道,總會見到路邊樹蔭下,摺疊小馬紮上,坐着一位耄耋老者,他在擺着一個小攤。面前放着一塊硬骨紙板,上面寫着:“祖傳膏方,專治腰肌勞損,頸痛肩痛”。一輛手拉小車放在身邊,裏面裝着幾張膏藥,還有少量袋裝草藥。自從搬到這個小區以來

原创 青皮蘿蔔

青皮蘿蔔,小時候我們叫它“天津蘿蔔”,到底是因從天津引種而得名,還是因它甜津津的口感而得名,當年不得而知。現在信息物流發達了,才知道,它原產於天津沙窩,元朝就有記載,已有六百多年栽植史了。小時候農村看不到水果,小學門外壩埂旁,一對丁姓老夫婦

原创 爲善亦須秋水無痕

網絡上出現一個發自浙江的視頻:一個好心的鄰居,看到對門的孩子穿得破舊,便把自己小孩沒穿過的衣服送給人家。第二天,她在垃圾桶邊見到自己送出的衣服,覺得“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心有芥蒂,便把照片發到網上。看到這個視頻,我腦中迅速回閃

原创 如此勤勉,怎能不人生開掛?

這是一個“筆冢”故事的現代版。河北省一位梁姓家長,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最近,在收拾兒子房間的時候,發現一個信封,裏面裝着水筆的筆帽,一數竟有三百一十三個。信封上,孩子做了標註,這僅是當年高二、高三兩年使用的。看到這些,父親一下子破防了

原创 銅皮電筒

最近,在家收拾舊物,看到一支銅皮電筒。這支久違的手電筒,開關簧片已經百孔千瘡,筒身滿是砂眼,遍佈銅綠。孩子看到,勸我扔了,我捨不得,仔細擦乾淨,又把它收進抽屜。二十多年前,趙本山和宋丹丹表演小品《白雲黑土》,說到當年結婚,聘禮中有一件“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