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亂翻書2306:《風聲鶴唳》

亂翻書2306:《風聲鶴唳》作者:林語堂二十五年前讀過林語堂的《吾國吾民》,具體的內容已然忘記了,但先生在言語上靈性與犀利是有印象的。時隔二十五年後讀他的《風聲鶴唳》,尤其感覺像愛情一般,不自覺的錯過了許多。人,在可以愛時,千萬不要在不值得

原创 《中庸》26:修的哪門子身

《中庸》26:修的哪門子身“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繼續說:“所謂仁,

原创 《中庸》25:眼前人與天下人

《中庸》25:眼前人與天下人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魯哀公問國政治理的方法。孔子說:“文王和武王的國政治理主張

原创 《中庸》23:“無憂”的最高境界

《中庸》23:“無憂”的最高境界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爲父,以武王爲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

原创 《中庸》22:“孝”的隱祕價值

《中庸》22:“孝”的隱祕價值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

原创 《中庸》24:“孝”的“達”境

《中庸》24:“孝”的“達”境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爲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

原创 亂翻書2304:《變量2》

亂翻書2304:《變量2》作者:何帆這絕對是一位新生代的勤奮者,因爲在公衆號或者博客時代積累下的“勤奮帶來的甜頭”,開始一頭扎進新世界,對未來進行探索。正如“得道”所說“讓知識成爲每個人的力量”,也正如何帆所說“獻給未來的一代”。1、什麼是

原创 《中庸》21:鬼神的價值

《中庸》21:鬼神的價值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孔子說:鬼神所能

原创 《中庸》20:眼前人,身邊事

《中庸》20:眼前人,身邊事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君子所信從、持守的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的人一定從近前開始,就像登高山的人

原创 《中庸》19:正道趨靜

《中庸》19:正道趨靜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孔子說:“射者射箭好比君子修身,偏離了箭靶子的中心,就反躬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切學問都是爲着解決具體問題而產生和存續的。喪失瞭解決具體問題作用的學問,便沒有存續的價

原创 《中庸》18:不求於人

《中庸》18:不求於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居於上位時,不欺凌在下位的人;處在下位時,不攀緣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便不會有什麼好抱怨的了

原创 《中庸》17:依位而行

《中庸》17:依位而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君子依照自己素來所處的位置行事,不願羨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身處富貴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情;身處

原创 亂翻書2303:《走到人生邊上》

亂翻書2303:《走到人生邊上》作者:楊絳這是一本女人的書,女人的書,總是更好讀一些,倒不是說它本身有多麼淺顯明白。實際上,楊絳是六十多歲纔開始寫作的,這本書是她九十四歲前後開始創作的。孔子活了七十三歲,楊絳的丈夫錢鍾書先生活了六十幾歲,一

原创 《中庸》16:人間道

《中庸》16:人間道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

原创 《孟子·盡心上》02:天道人心

《孟子·盡心上》02:天道人心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儘管孔子一再講“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是以束脩之禮表明過向學之志的學生,“我”沒有不盡心盡力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