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子夏曰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譯文子夏說:“小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段意小人不承認有過錯、不願意改正過錯,所以必然要掩飾它們。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譯文子夏說:“君子有三種變化,遠望神態莊嚴,來

原创 子張曰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譯文子張說:“持守德行而不光大,信奉大道而不篤實,這樣的人怎能算他存在?又怎能算他不存在?”段意子張的這番話主要是對初入門的學生來說的。對於自己信奉的東西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就不能進到更

原创 齊人歸女樂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註釋①季桓子:季平子的兒子,名斯。譯文齊人贈送善舞的美女,季桓子接受了,一連幾天沒有上朝,孔子就離開了。段意此章是記載孔子如何離開魯國的。據《史記·魯世家》和《孔子世家》,孔子這次離開魯國是在魯定

原创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譯文子夏的門徒向子張詢問交往,子

原创 齊景公待孔子曰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譯文齊景公接待孔子時說:“像魯國重用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於是就用次於季氏、高於孟氏的待遇來接待孔子,並說:“我老了,沒有什麼作爲了。”孔子就離開了齊

原创 孺悲欲見孔子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註釋①孺悲:魯國人,據《禮記·雜記》記載,魯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學習喪禮。譯文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託得了病。傳話的人出了房門,孔子取來瑟彈唱,讓孺悲聽見。段意孺悲可能在什麼地方得罪了孔

原创 爲仁之道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譯文子張向孔子詢問仁,孔子說:“能在天下施行五項德行就是仁了。”子張請教是哪五項,孔子說:“恭敬

原创 正牆面而立:寸步難行

 子謂伯魚曰:“女爲《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註釋①正牆面而立:朱熹《集註》雲:“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譯文孔子告訴伯魚說:“你學過《周南》、《召南》了嗎?人假如不學《周南

原创 孔子論《詩》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註釋①興:朱熹《集註》雲:“感發志意。”②觀:鄭玄雲:“觀風俗之盛衰。”又朱熹《集註》雲:“考見其得失。”譯文孔子說:“後生們何不

原创 孔子論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註釋①便辟:朱熹《集註》雲:“便,習熟也。便辟,謂習於威儀而不直。”意爲因熟悉而偏袒。②善柔:朱熹《集註》雲:“謂工於媚悅而不諒。”③便

原创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註釋

原创 論語學習打卡不輟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瞭解小事卻能擔當重任,小人不能擔當重任卻能瞭解小事。”段意此章也是講君子和小人的區別,由此可見,觀察人和事物必須從大的方面着眼。15.35 子曰:“

原创 論語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問道:“是否有一句話足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望的,不要施加於他人。”段意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見本書《里仁》

原创 譭譽之道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譯文孔子說:“我對於他人,不詆譭、不虛譽。如果有所稱譽,已經是有所察驗了。這些民衆啊,是夏、商、週三代藉以施行直道的啊。”段意此章是說,譭譽他人必須持慎

原创 論語兩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譯文孔子說:“要求自己嚴格而對他人的責備輕,就能遠離怨恨了。”段意這一章也是講以身作則的問題。所謂“遠離怨恨”,不僅僅是保護自身,更重要的是體現了道德修養的水準。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