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絕千篇一律的人生?從會計到職業諮詢師,10年經驗分享給你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這篇文章的起因是這樣的。

幾天前,新浪微博發起了一個話題,叫做“十年對比”,當晚,職場組那邊號召我們這些職場博主把十年前和現在的照片進行對比。

爲響應這個活動,我翻出了十年前的照片,不禁感慨萬千。

我看着十年前自己的照片,那個穿着紅色棉襖笑起來有些沒心沒肺的我,看起來多麼喜慶,但只有我最清楚,照片裏這個剛生完孩子才一年多的女人是有多痛苦多迷茫——

一邊是父母的期待、社會主流價值對“成功”的界定、看似安穩無憂的職業生涯;

一邊是內心翻騰不息的夢想、渾身是勁兒但不知如何安放的焦灼與不安、渴望活出自己模樣的吶喊......

從萬千財務從業者中的普通一員,到現在轉型爲職場作家和職業生涯諮詢師,這條路,是十年前的自己不曾預見到的。

今天的這篇文章,基於這十年的回顧與總結,重點分享三點:

1、我們爲什麼要活得不一樣?

2、在職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3、經過10年的磨礪,我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一、

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尋找存在感,或者確切說來,都渴望留下一些自己來過人間一場的證據。

我曾經認爲,自己這一生,應該會以從財務崗位退休告終。

直到十年前的那場金融危機,敲醒了一直“沉睡”的我。

十年前,我剛生完孩子不久,迎來的更是會計職業生涯的一個小高峯,我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去到一家制造企業擔任財務經理。

收入不錯、職位體面、環境舒適、每天出去跑業務還有公司專車接送,本以爲“苦盡甘來”的我,不久就遭遇了一場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機”。

公司裁員的裁員、勸退的勸退,他們中間,有鬢角滄桑的老員工、有剛過哺乳期纔回來上班的職場媽媽、還有曾經取得顯赫業績的“功臣”們......在強大的危機面前,只因爲你的職位沒有那麼必要了、你創造的價值沒有那麼明顯了、你所在的部門因公司戰略改變被撤銷了......

——你會迎來一個結局:被裁員。

而僥倖留下來的員工,工資一律減半。

我們爲什麼要活得不一樣? 

是因爲活得一樣太有風險。

就好比每次危機來臨的時候,被裁員的人都是“一樣”的——

他們習慣了服從和被安排,卻從來沒有想過爲自己積累能力和資源;

他們習慣了聽話幹活,卻從來沒有掂量過,自己做的工作對企業而言具有多大的價值;

他們淹沒在人羣中,按照大家“兩點一線”的軌跡,上班下班,公司家裏,從來沒有察覺到有什麼不妥......

直到有一天,當風雨說來就來,當企業說不要你就不要你的時候,才呆若木雞,不知未來何去何從。

人都是有惰性的,誰都不傻,都喜歡穩定和舒適。

有人之所以願意主動放棄“舒適區”,拼命尋找出口,那多半是因爲,他們真的經歷過、體會過這樣的動盪,並且最終會發現,活成普通人沒什麼不好,唯一的不好就在於,在動盪到來的時候,你會和所有普通人一樣,毫無反抗之力。

二、

我的第一次職業轉型,發生在我32歲那一年。

按理說,公司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金融危機”,理應欣欣向榮,我這個財務經理如果好好幹,沒準還能往上再蹦一蹦。

可事實再次敲醒了我,危機之後的企業業務一直萎靡不前,我這個財務經理漸漸變成了“貸款專員”:通過不斷地尋找新的借款,歸還之前到期的舊貸款,所謂“新債還舊債”。

我這才發現,很多問題根本就不是危機的問題,或者說,危機更像一陣潮水,褪去了企業外表的光環,原有的問題漸漸浮現出水面。

而這些問題,涉及到公司戰略及高層利益衝突,以及行業整體的沒落與衰退。

不轉型,就是死路一條。

這次轉型,我基於自己的專業背景進行了重新梳理,因爲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新的訴求,這些訴求是之前不曾有的,比如——

1、我希望下一份職業能帶給我成就感。

之前的財務工作是我能夠做好的,但成就感極其匱乏。

2、我希望我不要再坐在電腦前上班了。

做財務十年了,我每天坐在電腦前處理賬務,肩周及頸椎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我希望自己可以換一種上班方式,最好可以站着。

3、我希望能夠接觸到不同的人,瞭解到不同的信息,我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有生氣有活力。

我不想成爲“呆板的、禿頭的老會計”,更不想今後的生活工作只有數字,我想要體驗更多,擁有更豐富的生活。

通過過往經歷的梳理,我發現自己更擅長和人打交道、對人的興趣遠遠超過對數字的興趣,我的成就感源於說服並影響別人、演講辯論及做別人思想工作是我最津津樂道的“成就感事件”......

我接下來的轉型方向有兩個核心點,一是和人打交道,二是發揮表達優勢

就這樣,我轉到了財務培訓領域,實現了第一次職業轉型。

得益於培訓行業相對靈活的作息時間,我多出了不少空餘時間,開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寫作,漸漸成爲專欄作者,真正實現了從業餘寫作愛好者到專業寫作者的轉變

後來,由於培訓機構要求我們老師負責學員就業輔導工作,我自費參加了生涯規劃的系統培訓和學習,漸漸涉足職場寫作領域,慢慢地就有讀者找我諮詢,就這樣一步步轉型成了職業生涯諮詢師。

三、

這10年,我經歷了兩次職業轉型,也着實讓身邊的朋友感慨不已,他們說我的轉型之路,更是顛覆了他們對於財務人員轉型的常規認知範圍。

這一路走來,我認爲有三點很有借鑑和參考價值。 

1、弄清楚你是誰。

這裏的“你是誰”包括四個層面的含義——

1)、你想成爲怎樣的人?

2)、你的優劣勢是什麼?

3)、你大約想往哪個領域發展?

4)、你該如何揚長避短?

以我自己爲例。

我最崇拜的人是魯迅,上學時我就對文字有一種深深的情結,我想成爲這樣的人——能夠用一己之力影響及改變他人(最好和文字有關),同時賺取合理的報酬。

我的優勢在於喜好鑽研、行動力強,邏輯分析和理性思維功能強;劣勢在於情感功能偏弱,對他人的感受及情緒的覺察力較爲遲鈍。

我大約可以往實用型寫作及諮詢領域轉。

雖然學過心理諮詢,但我的情感劣勢使得我很清楚自己不擅長做心理諮詢,我無法從事需要遷就他人情緒的工作(例如心理諮詢),我更喜歡客觀理性的分析,幫助當事人認識到當前的困境,並給出相應的建議。

——職業生涯規劃諮詢更加適合我。

所以,我最終決定專注於職業諮詢領域,不至於用力分散。

2、尋找外援,彌補自己的短板

正因爲前面提及的情感劣勢,所以當我意識到我需要幫手的時候,我會留意情感特質強的人選。

我的助理就是情感型,她具備很好的耐心,擅長處理客戶在諮詢前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突發問題;

我的合作伙伴(引進的另一個諮詢師王老師)也是偏情感型,她的共情能力很強,遇到需要進行心理輔導或者認知調整的客戶,我會轉介給她。

——如此一來,我會省出很多時間專攻自己擅長的領域,例如諮詢者特質分析、優化職業諮詢的方法和步驟、汲取百家之長對諮詢方式進行不斷地創新和優化,等等。

與此同時,我還引進了另外一名合夥夥伴,他常年研究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方向,具備強大的理論功底,同時又具備企業諮詢公司的從業背景及經驗,對於行業的把握與分析更勝一籌。

——我可以通過借力彌補當前的不足,同時還可以拓展更多的合作方向和可能。

3、對於轉型,我的建議是從長計議。

我當時第一次轉型就是爲了後來的第二次轉型,當時給自己的期限是三年。

事實證明,從培訓師到諮詢師,我確實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

在我看來,如果你渴望轉型,大約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強化自己的優勢,從業餘到專業

例如,我每週兩三篇的寫作量這件事,一直堅持了八年。

在穩定而持續的輸出過程中,慢慢就有人聯繫我給我些機會,包括入駐一些平臺,甚至成爲他們的專欄作家。

等進入到專欄作家的圈子後,我才漸漸領悟到專業寫手的一些核心能力,漸漸地,我的文章纔有了一定的章法和思路。

2)、在副業上有所收入

後來的我寫作漸漸有了成果,出版了書籍,有了稿酬收入。

隨着知名度的提升,開始有人慕名找我做職業諮詢,我開始嘗試收費諮詢。

就這樣,我的副業漸漸有了起色。

這給我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和底氣。

3)、任何行業都是一樣,想要走得遠必須堅持不懈地積累

直到今天,我仍然活躍在會計教育領域,這份代課收入無疑是我多年財務領域的積累,它能給我提供基本的保障收入,讓我有一份安全感。

——這樣我就不會眼巴巴盯着諮詢的收入,在諮詢過程中更能聚焦對方的問題,有利於諮詢心態和諮詢效果。

所以有人說,想要成爲諮詢師,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千萬不能以此爲生。

而在職業諮詢及寫作領域,我依然堅持不懈,確保每週保持兩三篇的原創更新量(過年七天除外)。

在我看來,要想活出點模樣來,拒絕千篇一律的人生,就需要更勤奮更努力,因爲任何成功說白了就是四個字——

水滴石穿。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爲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爲職業規劃領域爲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