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專業不喜歡工作,你就杵着不動了?

文|徐天坤、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的話題來自一則公益問答。

女孩小A的困惑如下:

“生物科學專業本科,這個專業是調劑來的,不太感興趣,第一志願是英語,高考英語127分,是我最喜歡的專業,可惜失之交臂了。

自畢業後就在公立學校教高中生物,但從沒有在工作中獲得過快樂,主要是因爲專業,其次也不太喜歡教學工作。

去年應聘到私立學校,工作壓力巨大,更加厭倦這份工作。

現在最渴望的生活狀態就是無壓或低壓地過自己想過的日子,我正在舒適的生活和經濟收入之間糾結徘徊。”

諮詢師徐天坤老師爲您解答:

您好,首先想說的是,我隔着屏幕似乎都可以感受到您對於目前工作的那份厭倦及痛苦。

在您看來,這份厭倦和痛苦的根源就在於您當初高考未能如願讀上您最喜歡的英語專業,被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生物科學,而您高考後未能如願讀上您最喜歡的英語專業。

於是,似乎所有的不幸就從您手持着某院校的生物科學專業錄取通知書去學校報到的那一刻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不是嗎?

不知道您有沒有感覺到,您一直在跟自己較勁——確切地說,您是一直在跟當年那個未能堅定地選擇英語專業、勇敢追求夢想的那個自己較勁(或許這種較勁還蘊藏着諸多埋怨和不甘)。

較勁的結果就是:大學四年的生物科學專業學習對您來講是種痛苦,甚至是煎熬。儘管如此,但整個四年大學期間,您似乎也沒有將英語作爲一個業餘愛好“發揚光大”,學出一個知乎所以然來(或許我猜錯了),否則的話,您是可以放下對於您所揹負着的您不喜歡甚至厭倦的生物專業這一執念的重壓的。

對於專業,我們又愛又恨,如果我們很悲催地讀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又不得不以此來求職謀生的話,這種悲催就會轉化爲欲哭無淚、一眼望不到邊的苦惱大海!

怎麼辦?

在我看來,對於大學專業我們應該有一個不同於大學時期的更加理性的認識。

因爲這個專業的背後體現着我們接受了某個高等院校完整的三年或四年高等教育,體現着我們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專業基礎和專業視野。

可以說,專業是一個鍛鍊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認知的一個實實在在的過程,它並不是一個結果,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拿來與任意一家單位進行交換的籌碼。

專業讓我們汲取養分獲得成長,還讓我們結識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老師和同學們,打下了我們一生關係交往的重要基礎,無論我們學的是什麼專業情況都是大體如此。

當然,如果我們的專業恰好是我們的愛好所在,那真是我們的人生大幸,那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出我們的潛能,讓我們更快地找到存在的價值感。

但如果不是,哪怕我們很討厭自己的專業,也大可不必對此產生揮之不去的抵制情緒,特別是在畢業多年後依然帶着厭惡所學專業的濃濃抑鬱憂傷求職工作,就更是在用當年的錯誤折磨現在的自己了。

再說了,誰說拿着什麼專業的畢業證書就得必須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呢?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的工作與其專業不一致,卻也並不妨礙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十分優秀的業績、成長爲公認的職場精英。

您目前的苦惱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喜歡本專業和教學,再加上私立學校教學任務加重,即便是收入與之前相比有所提升,但您依然感覺不到快樂,更別提成就感了。

對於您的具體問題來說,我建議您好好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並給出自己的分析:

一、您一直以來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您能夠確定自己至今還很喜歡英語嗎?如果是,您在英語方面達到了什麼專業水平?或者在哪個細分領域有了一定的專業積累?

如果還沒有,您就要反思一下原因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您也不是很確定您的愛好到底是什麼,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您請諮詢師幫忙,好好地梳理個人的人格特質類型,幫助您挖掘自己的天賦興趣與優勢潛能,在這個前提下您再選擇職業就不會體驗到痛苦而很可能體驗到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了。

二、您如此厭倦生物學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是因爲您有了其他愛好(如英語)所以無法再去愛好生物,還是因爲您在學習生物專業的過程中沒有找到足夠的成就感,也就沒有什麼快樂可言?

我們遇到很多朋友,之所以體驗到種種工作上的迷茫痛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尚不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通俗地說本領不高),無法駕馭專業領域內的一個接一個的挑戰,所以很難獲得來自任務本身、來自身邊重要他人(如客戶、領導、同事)的積極正面認可反饋,越做越覺得沒勁,內心充斥着挫敗感,於是就越來越認爲問題的關鍵是自己的興趣不在這個領域,很可能會在一時衝動之下跳槽甚至換行了。

三、您轉到目前的私立學校這個決策,最核心的考慮是爲了什麼?

是因爲私立學校更加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圍,還是因爲它能提供相對較高的薪資待遇,還是因爲其他?

要知道,每一個決策做出之時,您都會有自己的考慮。現在的問題在於,您可以反思一下當初的這個決定,看自己想要追求的、獲得的是否已經實現了,如果沒有實現,問題和障礙到底出在了哪裏?

最後,任何一份工作,本質上都是一種交換,您拿自己的知識、能力、經驗來爲單位完成工作、實現績效,以交換單位的薪酬福利、職業晉升、個人發展。

有太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工作中體驗到痛苦,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工作寄予了過多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似乎工作本身就應該是愉快的、讓人興奮的,但這並不一定就符合現實。

而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理性——客觀理性地分析工作單位和外部環境、分析個人的興趣愛好、優劣勢長短板等的能力,纔有可能在工作中越來越頭腦清醒,越來越明白。

曉璃老師的話:

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做下去,在我看來有,一個最爲簡單粗暴的評判方式就是,你喜歡嗎?如果不喜歡的話,你擅長嗎?

現實中,最理想的職業狀態,毫無疑問是你喜歡且擅長的,但這種機率很小,或者說,這和感情中的“一見鍾情”概率類似,屬於“罕見”的範疇。

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做個妥協,至少是“不討厭”的。

在此基礎上,退而求其次的狀態就是,“不討厭但擅長”。

擅長這件事情,坦白說叫“優勢”。

但優勢又是怎麼來的?

兩大要素,一是意願,二是能力。

如果一件事情,你從頭到尾都沒有興趣,那就是嚴重的意願不足。

如果是這樣,即便你有天賦,但你不願意,註定無法成爲優勢。

但是有意願的事情,就一定能成爲優勢嗎?

現實中,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我以爲我喜歡的,結果能力不足,這纔是我們倍感受挫的根源。

你說你高考英語考了127分,再細究下來,你對哪部分擅長呢?

是聽力部分,還是閱讀理解部分,還是寫作部分?

不同的部分背後的能力是不同的。

而這背後的能力,又是可以通用的。

比如,你的英文寫作能力不錯,背後就是你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強,這個能力完全可以遷移到職場。

所以你發現沒有,我們上學時到底在學什麼?

我們學的不僅僅是有限的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磨練我們的能力啊。

所以這位朋友,恕我直言,你在高中教生物沒有成就感,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是因爲你沒有用心備課,導致上課了無生趣?

還是你調動現場氣氛的能力弱,無法點燃孩子們的求知慾?

或者是你過分關注自我,對孩子的特點不感興趣,所以你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

如果是上述原因,試想下,即便你教英語,就一定能保證有成就感了嗎?

所以,我最想問的問題是,這麼多年來你號稱不喜歡生物喜歡英語,可曾做過哪些切實的努力去嘗試改變呢?

你考過雅思考過託福嗎?

你打聽過英語專業研究生的門檻和條件嗎?

甚至於你是否考慮過去英語培訓機構,哪怕做個課程顧問,只要能接觸英語,就足以讓你很開心了呢?

再不濟,你是否可以考慮在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做些資料的翻譯工作?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你強大的英語能力基礎上。

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問題是,你的英語能力過硬嗎?

“人們之所以不願改變,是因爲害怕未知。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未來簡史》

作者簡介:

徐天坤,高校管理學在職講師,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新安人才網職業培訓中心長期簽約培訓講師,微博認證職場博主,“璃語職美人”長期合作個人發展顧問。

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爲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爲職業規劃領域爲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