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10年,坐在我後排的學渣成了高級合夥人,年薪制”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每年新年前後,同學聚總會成爲“經久不衰”的話題。

正如諮詢者張哲(化名)感慨的那樣,以爲自己平日裏混的不錯的,敢不敢把自己放在同學聚會裏檢驗下?

張哲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在徵得對方同意的前提下,特地進行了文學加工與處理,旨在呈現一些共性問題和困惑,做些相應的剖析和建議,希望能給你帶來不同的啓發。

一、

張哲,男,10年前畢業於北方一所985高校,大學期間的他是一枚妥妥的“學霸”,專業排名第一,就在身邊其他同學紛紛考研找工作的時候,他已經拿到了學校系部的保研名額。

研究生畢業後,張哲考取了當地的一家事業單位。

由於張哲所在的北方城市這幾年經濟大環境普遍不好,這讓他無比焦慮。

張哲深深地嘆了口氣說:“過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畢業10年了......10年了,那個坐在我後面的小剛(化名)當時學習成績一塌糊塗,臨考前的筆記都是抄我的......就他,如今成了一家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同學聚會的時候,小剛儼然成了聚會焦點,勸酒也好,說話也罷,真的變化太大了,一看就是場面上的人。”

“除了巨大的收入差距讓我擔憂,我真正焦慮的是,我突然發現,自己這十年來做的事情,其實沒有多少價值;如果離開現在的平臺,我很難拿到這樣的收入了......而當年的小剛,客戶越做越多,業務越做越大,這些年拿下了不少大客戶,他們的生意就像滾雪球那樣,往後肯定越來越好......”

張哲說着,再次嘆了口氣——

“畢業10年,這才醒悟過來,自己那個時候只知道傻傻讀書學習,對於人際關係、社會交往等方面知道的太少了。如今才發現,這人後面的發展啊,和當年的學習成績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啊......”

二、

我知道,張哲的困惑恰恰是現實中很多人共同的困惑。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多數在校學習成績不錯的人,後來在職場或商業領域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的十有八九。

而恰恰是那些在學校成績不好的學生,到了職場或商業環境中反而能出奇制勝,獲得令人瞠目的成就。

問題到底在哪裏呢?

事實上,學校的考覈維度較爲單一,從我的觀察和總結來看,學習成績只能算是“鑑別性指標”,無法算作“預測性指標”。

通俗來說就是,學習成績作爲“鑑別性指標”的意義在於,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個人的記憶力、文字理解力、數字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等,但它無法預測未來,因爲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因素錯綜複雜,容易被人忽略的兩大因素分別是——

生存能力和生存模式。

一個人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錯,有可能是因爲這個人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對文字或數字有較強的理解力,等等,這些人往往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受到老師的關注。

而那些在角落裏不被老師關注的“學渣”們,雖然這些能力和學霸們相比弱了些,但不代表他們的生存能力就一定差,相反,事實上,這些人的生存能力往往強於那些“學霸”。

學霸們有自己獲得關注或認可的“硬本領”,那就是驕人的學習成績;

而“學渣”們也練就了他們的一套本領:即,在學習成績硬實力不過關的情況下,唯有練就一身“軟實力”,例如迅速和人建立關係能力、良好的溝通及察言觀色的能力等等,來獲得老師及心儀對象的關注和青睞。

而後者的“軟實力”,放在社會及職場環境中,恰恰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能力”。

因此你會發現,在學校中成績不好的學生,到了社會中往往頭腦靈活、能夠迅速和人建立關係、能夠敏銳捕捉對方需求、說話能說到對方心坎裏......

也就意味着,學習成績不好,依然不會妨礙他們在社會中施展自己的影響力,從而獲得良好的生存與發展局面。

三、

再聊聊生存模式。

從我接觸的職業諮詢案例情況來看,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爲自己的未來擔憂,究其原因,往往出在“生存模式”上。

事實上,正如文中張哲擔憂的那樣,現在賺的少倒也不算什麼,怕的是未來“不可期”,你永遠無法預計未來收入的走勢,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最怕“穩定地窮着”。

“穩定地窮着”也許還不是糟糕的,最糟糕的在於這些年不論是在能力,還是資源,甚至人脈關係上沒有積累,這種收入多半依靠現有的平臺而來,一旦離開了平臺,把自己放到市場中,這才發現連生存都是個難題。

正如張哲說的那樣,在你進入一個看似穩定的平臺之後,一開始是不想動(貪圖穩定的待遇,前幾年不想動),後來是不能動(後來發現,穩定的待遇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但能力有限動不了),再往後就是不願動了(上有老下有小,能夠維持穩定到退休是你最大的夢想)。

面對焦慮,我們要麼解決,要麼忍受,避而不見甚至指責,只會讓焦慮越來越大,因爲職業焦慮的背後,往往是生存模式出了問題。

四、

何謂“生存模式”?

放在職場環境中,通俗說來,就是你選擇的職業或崗位,會天然地帶有某種特點或屬性。

1、持續累積性

你今天所做的工作,能夠讓你積累到有價值的能力嗎?能夠爲你積累到必要的客戶或者社會資源嗎?能夠有助於你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爲今後打基礎嗎?

我們用前文張哲的同學小剛爲例。

小剛畢業後最開始從事採購工作,由於性格熱情、擅長和人打交道,與不少業務單位建立了不錯的合作關係。

後來,在一個哥們兒的建議下,渴望改變現狀的小剛報考了註冊會計師的考試。

過了三門之後的小剛來到了一家事務所實習,從審計助理做起,一路進取拿下了CPA,慢慢做到了審計經理。

六年後,小剛的主管出來成立了一家事務所,小剛成了合夥人,由於之前的業務和人脈積累,讓小剛拿下了好幾個單位的業務,兩年左右的時間,事務所的業務就漸漸步入了正軌。

小剛從當年上學時的“學渣”,一躍成爲在審計領域頗有成就和專業度的事務所合夥人,年薪更是不在話下。

縱觀小剛這一路,就是步步累積的結果。

而畢業後的張哲考取了當地一家事業單位,在綜合科任職,各種瑣事讓他焦頭爛額,外加張哲性格內向,不擅長人際關係,十年來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提升和長進。

2、遷移外化性

當你選擇了市場風險,參與到一家企業的經營活動時,你就應該明白,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是爲了將來有一天能夠具備獨立的能力和資本面對市場,從一名“職場人”進化爲一名“市場人”。

也就意味着,你在職場中積累的一切,都足以讓你成長爲一家“移動的公司”——找到需要你的人,提供專業幫助,從而獲取合理的報酬。

而這條線,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事業線”。

而在事業線建立之前,我們必須在職場中進行錘鍊,最重要的就是打造我們的可遷移能力,例如市場開拓能力、談判能力、銷售能力,等等,這些都能夠遷移到其他行業,甚至遷移到你未來的任何事業中。

所謂“外化性”,是指你的成果的可視化展現,例如你寫過的書籍、負責過的項目、客戶的反饋,等等,都無疑是你能力的外化表現,勝過千言萬語。

3、工作是生活的子系統,最好不要割裂

事實上,你選擇了一份工作,更是選擇了一種生存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的生活狀態。

就像張哲和小剛的選擇。

張哲選擇了一條看似安穩舒適的路,但這樣的生存模式,外加張哲的個性特質,註定了張哲未來的多數生活狀態,就是朝九晚五、上班下班、成就感匱乏、工作乏味如同雞肋......

而小剛選擇了一條先苦後甜的路,從專業會計師到事務所合夥人,前面的時光裏,小剛每天凌晨睡覺、出差加班成了常態,但隨着後面的事業漸漸步入正軌,小剛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開拓及維護重點客戶上面,隨着經手的項目增多,小剛在業內的名氣和口碑也慢慢有了起色。

年輕時的加班拼命,恰恰是爲了人到中年可以不用疲於奔命。

誠然,這個世上不只一條路,也並非只有一種成功。

而所有的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最根本的差異在於——

你今天所選擇的生存模式,能否指向你渴望的生活。

“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就越真切實在。”——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爲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爲職業規劃領域爲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