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官

正文如下:

    夫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爲轅,曲者以爲輪;長者以爲棟樑,短者以爲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機,盡其所有。然則函牛之鼎,不可處以烹雞;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獸;一鈞之器,不能容以江漢之流;百石之車,不可滿以斗筲之粟。何則大非小之量,輕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短長,能有鉅細。或蘊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爲多。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委任責成,不勞而化,此設官之當也。斯二者治亂之源。

    立國制人,資股肱以合德;宣風道俗,俟明賢而寄心。列宿騰天,助陰光之夕照;百川決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猶假物而爲大。君人御下,統極理時,獨運方寸之心,以括九區之內,不資衆力何以成功?必須明職審賢,擇材分祿。得其人則風行化洽,失其用則虧教傷人。故云則哲惟難,良可慎也!

先看另一個關於唐太宗的小故事, 這事在看帝範前就看到的: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鑑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爲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爲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面子,這方面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瞭,宣佈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彙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污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面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爲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這就是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用人所長。 當然在企業中, 企業招人的時候就會將能夠勝任企業要求的人招進來(至少面試的時候認爲這個人是qualified的),而不是什麼人都招進來。 這裏就涉及兩個問題: 一是招什麼樣的人;而是如果招進來的人不滿足要求怎麼辦?

    對於招什麼樣的人,一般每個企業,每個部門都會制定相應的標準且按照固定流程對面試者進行面試;所以經常面臨的難題是: 如果一個人招進來後,如果發現不滿足要求, 那如何處理?  按照facebook 王淮哥在博文《我在facebook的十點經驗分享-非反人類文字版 》 中的經驗是 'hire slow and fire fast',就是招人的時候需要十分謹慎, 發現員工不qualified的時候則快速炒之。 其實我個人比較贊同這樣的觀點。 但不同企業有不同文化, 例如之前的baidu, 對fire employee還是比較謹慎的。例如之前組裏邊招了一個員工, 幾乎每個項目都做砸了, 每次上線都有問題, 每次都是模塊還未上線就覺得要開始準備上線後對潛在問題的修復版本, 搞的組裏的其他RD, QA(tester), OP(運維)都很鬱悶, 他自己也很沮喪。 當時我心裏在想:如果我有權炒員工,我會毫不猶豫地將他開掉。。。

    後來向老大反映了這個情況,老大說也許是這個員工的確不適合現在的工作, 也許在大組內換個方向會有起色, 可以讓他在別的方向上試試。 結果在他換到另一個方向上, 的確比以前做得好得多。。。 所以這件事上, 我感覺需要負主要責任的是我自己: 沒有發現他真正的長處,沒有將人放在正確的位置。

    當然組裏也出現換了方向也沒有起色的, 不過一般這樣的員工自己就離職了。

    那什麼叫委任責成?  其實就是目標管理, 看結果!

    一般來說, 員工看問題的方法是看自己付出了多少, 有多少回報。 但從管理者, 從公司的角度, 更關注去的了什麼樣的成果。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 員工付出了很多, 在某個方向上做了很多的嘗試, 做得很辛苦, 但最終卻沒有做出成績。 可能是方法不對,路走偏了, 也可能這本來就是硬骨頭,一般人啃不下來。 一般大家都會覺得既然付出那麼多,回報(員工工資,獎勵)也不能少,否則員工從道義上就會覺得不能接收。 但,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 的確沒有達成目標, 就是0分, 責的是成, 而不是過程。 例如今年百度業績沒達到目標,獎金係數爲0(不算創新/狼性 係數), 從公司的角度,從責成的角度, 的確需要這樣(雖然作爲員工的我是能夠理解但不能接受)。

    《審官》中最後一段, 基本上就是在介紹團隊的重要性了, 明職審賢,擇才分祿。 資衆力以成功。 在這我要說一個例子,關於我一個同事創業的例子。 之前一同事離職創業去了, 這個同事非常有能力, 我感覺平常的編碼設計能力絕對是我的5倍以上(當然這無法精確衡量), 但他們的創業團隊只有2個人, 獨立做APP應用。 我不能說他們不會成功, 但我不太認可這樣的方式: 兩個人畢竟資源有限, 而且現在各大互聯網巨頭幾乎壟斷了各種出口入口, 以企鵝爲首的各個老大都在時刻搜索各種有潛力的微創新,而且他們有資源。 所以我覺得, 團隊小的優點是靈活, 但不能太小, 就像一切理論, 需要簡單有不能太簡單。 否則有了想法去實現的時候, 可能別人投入更多資源的時候已經做出來了。

也可關注微博: weibo.com/dustinsea

或者直接訪問: http://semocean.co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