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項目管理”——從諸葛亮舌戰羣儒看商務談判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羣儒寫的極爲精彩。在我看來,絕對是商務談判的經典案例,值得反覆揣摩。

  1. 談判對手的分類

        把這一條放在第一點,實在是因爲“搞明白談判對手方所有人的在這次談判中的地位”太過重要。我所經歷的多次商務談判都與舌戰羣儒的場景相似:甲方多人,我方只有我一個。目的很明確:多對一,從氣勢上佔據主動。這招很有效,在最初的所有談判中,我幾乎都是被壓到喘不過氣,以至於到最後被迫答應許多合同外的事。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搞清對方每個人的心理和位置,沒有搞清不同類型的人應該怎麼應對。而孔明兄在1800多年前的表現則堪稱完美。

        明白每一個人在談判中的位置,個個分析到位,談判會容易很多。談判對手人再多,也能應付自如:

    第一類:老大!

       老大是關鍵!老大最想要的是什麼?不明白這個前提,談判就會跑題。老大希望價格便宜,你去談高品質;老大希望維護及時,你去談產品質量過硬;老大希望能夠定製功能,你去談價格優勢。談的下去纔怪。

        諸葛亮也就是明白孫權想戰不想降,纔敢於舌戰羣儒,才能夠在沒有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去談結盟。試想:如果孫權想投降,諸葛亮隻身犯險,不被五花大綁拿去邀功纔怪

    第二類:懂產品,懂業務的牛人!

        當談判中有這類人存在,往往發言的不是第一個就是第二個。在我經歷的所有議標環節,都碰到過這樣的人,畢竟公司採購不會全部安排打醬油的龍套。如果這類人恰巧又是公司信賴,且有一定威望的骨幹,那麼恭喜!碰到硬茬了!!牛人明白老大的意圖並會幫老大爭取利益最大化,從而體現自己的價值。如果被這類人佔據上風,談判輸80%

        舌戰羣儒中張昭就是這樣一個角色。諸葛的對其的定位非常準確:“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

    這類人一般會有三個極具殺傷性的問題:

  1. 類似產品有XXX公司的XXX,我到網上看了定價跟你差不多;

  2. 如果我採用你們的產品,爲表誠意,你先談一下價格和服務上能夠提供的服務;

  3. 具體說說你產品的優勢和特點?

    所以,答辯前必須做好準備。要對自己的產品瞭如指掌,包括:功能、性能、價格、優勢。還要能夠對主要競爭對手的產品一清二楚,用自己的優勢對比對方的劣勢。外地公司的產品我們就從本地化服務着手;大公司的產品我們就從性價比着手;小公司的產品我們就從後期維護和產品質量着手……這是談判之前一定要預先做的功課,否則不出幾招就會被牛人給問趴下。

    另外,與《三國演義》中的“張昭”不同,現實中的“張昭”如果不能幫老大爭取到利益,就很沒面子,就是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力保自身利益的同時,做一些無關痛癢的讓步,擺一些不花錢的馬屁。找準時機假裝驚訝地感嘆句:“XXX真是我所見到最專業的人了!”或者“您的這個問題/建議太專業了”或者“XXX真是對我們行業瞭如指掌,我最怕和您這樣的專業人士談合同,完全沒有利潤啊~~~”不管如何裝,一定要裝的真誠,裝的發自內心,裝的給足這類牛人面子。然後話鋒一轉,把之前準備好的上述三個問題答案迅速拋出,在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小讓一步:“爲表誠意,我們可以在這個價位的情況下提供高一級別的服務(服務的分類,請參見《從用兵佈陣談服務分類》)”或者“我們增加企業版的XX功能給您使用”或者“延長半年維保期限”。

    第三類:跟風者

        如果將牛人比做談判中的將軍,跟風者就是談判過程中“兵”。這類人懂業務也懂一些專業,但絕對不牛。在單位不是骨幹,也不是核心。且由於專業水平限制,這類人的談判發言順序一定在牛人之後。就像舌戰羣儒中的:虞翻、步騭、嚴酸等等。但這類人數量多,所以也絕對不容小覷。一旦我方氣勢上、專業上被牛人問倒,跟風者就會敏感地抓住牛人創造的機會,你一言我一語地把我方的不足擴大,然後不斷壓價、要服務、要增值。

        對於這類人,我們要將其轉換爲自己的力量,讓他們跟着自己的節奏走。在回答牛人的問題時,時不時地來上一句:“在做的都是行業中的頂級專家(帶高帽子),也都明白整個行業的情況(能明白的還真沒有幾個),剛剛我對比了幾個類似產品,相信各位無論從質量還是性價比上都可以看得出我們的誠意。我們承擔這個項目/提供這個產品,絕對不是爲了這一單生意就開始盈利,而是爲了能夠進入到咱們這個行業,和各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此處一定裝的真誠,發自內心)。XXX您說是不是?”

        跟風者的特點就是跟風,只要我們講的真誠在理,他們都會點頭同意。哪怕有一些自己的意見想法,都會先對上面的說法表達認同。而這就相當於將對方千軍萬馬的一半納入了自己麾下。即使後面他們再提出要求,我們都可以說:“剛纔您也認同了我的介紹和解釋,如果您還執意要降價/增加服務,那真是把我們往死衚衕裏逼了,我們的確很難虧的起(裝的要苦逼,最好苦笑加皺眉)。但是爲了促成這次合作,您看…………(提供一些不費成本,或在可承受範圍內的讓步)可否?”一般而言,在滿足了我方對他們的專業認可和簡單讓步後,跟風者會表示同意。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1、給跟風者的商務讓步不能比給牛人的讓步多,不然牛人會沒面子,而且會認爲還有談判空間。給一點蠅頭小利即可,就像買手機送個貼膜之類的小贈品;2、跟風者在談判過程中是人數最多的一類,談判時,最好不要一個個突破,不然每個都做一個小讓步,合在一起也難承受。最好的方式是在牛人發問完畢後,讓跟風者全部發言完畢,然後一次性搞定。

    第四類:胡攪蠻纏的人

        這裏的“胡攪蠻纏”不是貶義詞,這類人是談判過程中對方的奇兵,往往還是有個一官半職的小官,如辦公室主任之類。每一個談判中對方都會安排這樣的人,他們可以不懂專業,不講規則,不依照行業標準。就是一句話:價格高了,再降5萬吧。或者你必須要提供這樣的服務給我們。

        這類人要說好對付是最好對付的,要說難對付也是最難對付的。關鍵是看對方的底線和我方的底線是什麼。

        如果商務報價本身就留有談判餘地,且這類人提出的要求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就送個順水人情:“既然XXX領導都這麼說了,我們就算給面子都要依您的意思辦。但您看能不能不要這麼狠,給我們一點點空間,稍微少壓點價/少要點服務?”切記:哪怕是利潤可控範圍內,也不能一次答應他的要求。往返個2~3次,最後一定要裝作痛心疾首地下定決心,一怕大腿,“好吧,就按您的意思辦。不過以後談維護的時候,您可要照顧我們點……”

        如果被壓的沒有任何利潤或遠低於自己的期望,則可以將壓力進行轉移,切忌直接放棄。如:“這個項目/產品就按您的意思辦,但是您看能否保證我們兩年的維護費用按照XXX價格計算,並在半年後開始簽署維保合同。我想您也不希望我們負利潤經營,最後關門倒閉您找不到人維護(講的時候一定要苦笑+無奈)”。

        當然,如果就是胡攪蠻纏到底,一步不讓,10塊錢的東西一定要1塊錢買走,大可以買賣不在仁義在。不過十多年來,還沒有碰到一個這樣的甲方。

        歸根到底,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什麼事都講面子。談判過程中,把幾類人都給足面子,撐足場面後,基本上都能夠拿的下來。人人都是打工,不是深仇大恨,不會把對方往死裏壓。

  1. 產品的位置

    我能夠提供什麼?甲方訂購產品所需要的核心功能是什麼?哪些是緊急需要的?哪些是輔助的?哪些是錦上添花不必須的?

    這幾個問題很重要!我們能夠提供的和對方需要的是否契合?對方最主要的需求是什麼一定要弄明白。關鍵時刻,可以對非核心需求進行剪枝,以降低成本,提升談判空間。

    比如在對方壓價太狠的情況下,可以這樣:“如果這是您的最終預算,我們肯定無法承接,但是您看可不可以將這個項目分爲二期,今年的預算我們用以完成你最緊迫的XXX功能。剩下的功能我們作爲二期,工期上不耽誤您,也在今年給您上線。但是您看能否在明年預算時,考慮我們二期的費用,也算是給我們口飯吃”。

    還可以這樣說,“這樣的價格對我們來說的確壓力很大,您看這樣可否,我們保證核心功能上線,但維護服務您選擇第一級別的服務,不然人力成本對於我們來說根本控制不住”。

    兩個例子就是爲了說明,如何將產品/項目進行解耦。實現若干可剪枝的模塊,必要時進行拋棄,保證自身的利潤空間。

  2. 我們和對方的關係是什麼?平等?還是附屬?

        自身在談判中的地位是什麼?他們要採購的服務或產品是不是隻有我們一家?對方的採購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是至關重要?是爲了搶這一單進入市場還是爲了利潤?

        商務談判,是一個博弈,也是一個做客戶關係的渠道。談的好,能夠在雙方都滿意的情況下,拉近距離;談的不好,不僅合作不成,還會把關係做斷。談判不僅僅要靠產品、靠關係,更要靠知己知彼,要靠給自己、給對方、給項目產品的定位。愚見如上,依然在路上探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