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遊必須明確去向——《回到春秋讀論語》第85章

人生常常需要去向遠方,但不管到哪兒,都要讓父母放心,自己也能安心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遠行。如果非要去遠方,必須明確一定的去處。”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之十九

古人提倡孝道,爲父母養老送終尤爲重要。但苦於交通實在太不方便,爲了便於照顧父母,所以兒輩一般情況下不出遠門。即使萬不得已,也不會走得太遠,以便一旦有情況,父母能及時召喚。但事情總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遠遊”。

“遊”是出遊,“遠遊”是出遠門,去遠方。現代人出遊就是旅遊,看風景,看世界,動不動就出國遊,去東南亞,去歐美,稀鬆平常小事一樁。古人的出遊不是這樣,“遊”對古人而言,事兒可大了。古人的“遊”,情況比較複雜,主要包括遊學、遊宦、遊歷、遊說,當然也包括遊玩,但古人遊玩一般不會出遠門,只是在居住地附近有風景的地方轉轉,類似於今天的郊遊。

“遠遊”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遊學。古代男子15歲後可以出門,到異地遠方去拜師求學,請教學問,爲今後人生髮展打下基礎,此事是要非常鄭重其事地去做的。

二是遊宦。離家到外地做官,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士人爲了謀求前程,往往離開故鄉到其它諸侯國去尋找做官機會,這可是關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不可有絲毫輕慢疏忽。

三是遊歷。周遊各地進行考察,有點類似於西方國家年輕人的“間隔年”旅行。看似輕鬆,有點像旅遊,區別在於遊歷側重於知識的學習、學問的傳播與心靈的感悟,注重的是過程而非視覺享受,重視的是結交與友誼。所以遊歷並非看風景,而是素質拓展,身心都是很累的。

四是遊說。這是那些奔走於各國之間的策士的職業,春秋戰國之際,各國爭相招徠並任用“賢士”,以謀富國強兵之道。這些策士必須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勸說君主採納他的政治主張,這活兒勞神費力,完全是在拼命,弄不好還要搭上性命。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遊玩,那是純玩,沒有強制購物的要求,比較著名的像明代的徐霞客,游出了名堂,就變成旅行家了。但即便純玩,在孔子那個時代也並非享受,交通住宿極不方便,路上強人到處出沒,今天人們爭相前往的著名風景區,那時恐怕除了毒蛇猛獸,還遊蕩着孤魂野鬼。

不管是什麼樣的“遊”,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爲了前途和命運,必須離家出走。至於爲了詩與遠方之類的,只能呵呵了。在萬不得已必須出遠門,去從事上述各類遠遊的情況下,怎麼辦?孔子給出了一個基本要求——“遊必有方”。“方”是方向、方位、區域。也有個別人把“方”解釋爲“常”,正常的意思,指必須有正常的事情才能遠遊,不正常的就別去了,這似乎比較牽強,不可取。另外也有先把“方”解釋爲“常”,再把“常”解釋爲常所,即固定的地方,這樣兜了個圈子,又回到了“方”的本義。出門遠行要有一定的方位,就是說必須預先明確自己的去處在哪裏。

孔子提出這個要求,原因還是因爲古代的交通與通信極度不便,既沒有手機,也沒有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辭家遠行之後,離別就是很長時間,也可能就此陰陽相隔,來世再見了。唐代李白就寫過這樣無奈的詩句:“此情不可道,此別何時遇?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朋友之情尚且如此,更何況父母對子女的一往情深。

“遊必有方”,就是要如實告訴父母去哪裏,爲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同時還要切實安排好父母的起居供養,不能隨便玩失蹤。這樣做了之後,才能讓父母在平時有個念想的着落處,萬一父母發生變故,也有個可以召喚的確切所在。否則,父母就可能帶着終天之恨離去了。所以,“遊必有方”是必須的。

歸納起來,孔老師對“遊”提出了兩個條件。首先是“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前提條件。家中父母在堂,不是萬不得已,儘量不要出去,在父母身邊照顧,是最大的孝。其次是“遊必有方”,這是必要條件。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非要出遠門,就必須照此辦理,不能有絲毫含糊。把去向明確了,稟告父母,一切安排妥當,讓親人放心,自己也能安心。這兩個條件,原則性中有靈活性,靈活性中又不失原則性,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孝道思想。

孔子自己並不反對遠遊,《論語》裏記載有孔子對遠遊觀的豐富表述,他的一生不但實踐着遠遊,心中還懷着更爲壯麗的遠遊願景。孔子知道,無論是人生的發展,還是仁道的追求,都需要去向遠方。但遠遊並不妨礙孔子對孝道原則的堅持,他要求做兒女的要有反哺父母的愛心,不能讓父母爲了自己而憂慮思念。

現今世界早已成爲地球村,天涯若比鄰,交通與通信不再是困擾子女盡孝的障礙,可以想像,孔子的時代如果有今天這樣便捷的交通與即時通信,他也不會要求“父母在,不遠遊”了。但“遊必有方”,卻是萬古不變的,值得兒女們永遠牢記。不管去到哪兒,都要給家裏父母說一聲,免得老人牽掛。出門在外,記得常給父母打個電話,發個微信,撥個視頻聊天,有空就回家看看。千萬不能動不動就玩失蹤,光想着自己的詩與遠方,而把親情疏遠了,把子女盡孝的責任淡忘了,把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丟掉了。

做子女的,請記住這個成語吧:

遊必有方


拓展閱讀:

【先賢精義】

《論語義疏》:《曲禮》:“爲人子之禮,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是必有方也。若行遊無常,則貽累父母之憂也。

《論語註疏》:父母既存,或時思欲見己,故不遠遊,遊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處也。

朱子:遠遊,則去親遠而爲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遊必有方,如己告雲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

陳祥道:傳曰“孝子曾參不一宿於外”,此所謂不遠遊也;禮曰“所遊必有常”“親老出不易方”,此所謂遊必有方也。

範氏:子能以父母之心爲心則孝矣。

《論語稽》:假令父母得上壽中壽,其盡養亦不過二三十年,否則十數年耳。多爲一日之遊,即少盡一日之養。況壽夭生死本屬無常,偶違寒暑之和,保無風木之痛?近而有方,即急走追反,尚得於彌留時一訣。遠遊則勢有不及,遊而無方則信無可通,湯藥不得奉,含殮不得視,附身附棺,能無悔乎?一自高堂之別,遂抱終天之恨,不孝之罪,百身何贖?及至匍匐歸來,不過闢踊哭泣而已,即令極意體貼,於父母所未了之事、未了之願一切了之,以慰先靈;而捫心自問,畢生果可無憾乎?故可已則已,其或家貧累重,菽水難謀,不能不出求生計以佐旨甘,則非有方不可;然究不如不遊之爲得也。

錢穆:此章亦言孝道。古時交通不便,音訊難達。若父母急切有故,召之不得,將遺父母終天之恨。孝子顧慮及此,故不遠遊。今雖天涯若比鄰,然遠辨者亦必音訊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處。則古今人情,亦不相遠。讀者於此等處,當體諒古人之心情,並比較今昔社會之不同。不當居今笑古,徒自陷於輕薄。

【學習參考書目】

《禮記》 《論語義疏》 《論語註疏》 《論語集註》 《論語新解》 《論語正義》 《論語集釋》 《論語稽》 《論語全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