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憂參半之情——《回到春秋讀論語》第87章

歲月無情,留不住父母老去的匆匆履痕,子女要把父母的年紀時刻記在心頭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牢記在心啊。想着就又歡喜,又憂懼。”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每每讀到這一章,就有一種想哭的感覺,喜憂參半之情,油然鬱結於心頭,令人扼腕。嘆只嘆歲月無情,留不住父母老去的匆匆履痕。孝子的心情,真個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子欲養而親不待”,他的心中一定是抱有無盡憂思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年”指年紀。天增歲月人增壽,人生不易,含辛茹苦,養育子女長大成人,能夠自立的時候,父母也開始漸漸衰老,留給子女盡孝的時日已經無多了。所以父母的年歲不可不知,“知”是知道,爲什麼要知道呢,爲了時常記在心。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是爲父母年歲增高而歡喜,雙親活到七八十歲,得享高壽,健康地活着,可以讓子女承歡。古代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活過七十歲就是高壽,現在的期望值提高了,要活到八九十歲,到一百歲更好。“懼”是什麼呢?是憂懼,父母的年歲越來越高,在世的時日卻越來越少,看到父母風燭殘年的樣子,子女常常要爲“子欲養而親不待”而擔心了。世上沒有後悔藥,很多子女等到想要孝敬父母的時候,父母卻已經等不及而撒手離去了。

漢文帝時的博士、常山太傅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帶着弟子們出行,在路上,聽到前方有悲傷的哭聲傳來。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一個身穿破衣抱着鐮刀的人,在路邊哭泣。問他姓名,答道叫皋魚。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又沒有喪事,爲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說:“我有三個過失。一是年少時爲了求學,周遊諸侯國,卻把照顧親人的事拋在腦後了。二是我的志向崇高,不肯侍奉庸君,結果蹉跎歲月事業無成。三是我和朋友交情深厚,後來卻斷絕了音信。唉!樹想靜下來,可風兒卻不停地吹。我這個做兒子的,想要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等不到這一天!過去的,是再也追不回來的歲月;逝去的,是此生永遠也見不到的親人。請讓我告辭人間,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說着說着,全身就變得乾枯,竟辭世而去了。

孔子十分感慨,對弟子們說:“要引以爲戒啊,此事足以讓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於是,大約有十分之三的弟子,辭行回家贍養雙親去了。

這故事有點離奇,但道理千古不變。皋魚留下的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一直流傳至今,時刻提醒着成年後的子女,別忘記對年邁的父母要好一點。尤其重要的是,“父母之年”要牢記心頭,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其實很短,要時時想着盡孝報恩,一刻也不能淡忘。

其實,對父母的奉養與回報,關鍵是要有一顆孝順的心,至於給多少錢物則看自身的境況而定。哪怕生活再貧窮,只要有真情反哺,能夠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能夠珍惜與父母相聚的每一刻,就是子女孝心與愛心的最好表達,父母也一定會理解,並且會非常開心。可惜現在做子女的人,又有多少能記得“父母之年”呢?

以上連續四章,都是講的孝,可見孝在孔子及其弟子心中,有着多大的分量。孝是仁的基礎,仁是孝的核心,仁即是孝,孝便是仁。不孝,哪裏談得上仁?不仁,又怎麼能夠孝?有了孝心,纔會有仁心,纔會同情和關愛別人。孝是人世間最可寶貴的感情,也是隨時隨地可以體現的精神,從孝道出發走向仁道,這是孔子爲世人指點的光明大道。

本章有一個八字成語: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拓展閱讀:

【先賢精義】

李炳南: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親得壽考,子能承歡也;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論語註疏》:言孝子當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則以父母年多,見其壽考則喜也;一則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見其衰老則憂懼也。

朱子:知,猶記憶也。常知父母之年,則既喜其壽,又懼其衰,而於愛日之誠,自有不能已者。

徐英:此孝子仁人之用心。

張栻:以年之盛衰,察氣之強弱,而喜懼存焉,亦人子盡心於其親之一事也。

李充:孝子之事親也,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憂樂之情深,則喜懼之心篤。

蕅益大師:喜懼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

陳祥道:人子之於親也,生而事之之日喜與懼半,死而祭之之日哀與樂半。李謹曰:“願爲人兄而不願爲人弟,爲人兄者事親之日長,爲人弟者事親之日短。”孝子之心大抵然也,此孝子之所以愛日也。

劉開:人子於父母之年,無時不當知,無日可以忽者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者,既喜其尚強,然恐父母強健之時不可多得也。既喜其壽考,然父母至壽考之日而其後已可危也。故懼即生於喜,終身在喜之內,即終身在懼之中也。

錢穆:此章描寫孝子心情,甚當玩味。惟其憂樂之情深,故喜懼之心篤。……以上四章皆言孝。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若以自私之心對父母,處家庭,初視若亦無違孝道,然心不仁,亦將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謂仁孝可有先後之分別。

【學習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 《論語義疏》 《論語註疏》 《論語集註》 《論語正義》 《論語新解》 《論語講要》 《論語全解》 《癸巳論語解》 《論語會箋》 《論語點睛》 《論語補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