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的人不孤單——《回到春秋讀論語》第91章

如果在塵世中面對利益的取捨、原則的紛爭,內心良知陷於迷惘時,請記住孔老師的這一教導吧

孔子說:“有德的人不會孤單,必定有人來親近。”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子堅信有德的人決不會孤單,必定會得到志同道合者的親近和支持。

人處於塵世之中,往往會感到周遭全是小人,想做一個正人君子真是太難。爲道德而活着,常常會感到寂寞和冷清。雖然心中願意朝着有理想有道德的目標去追求,可是哪裏去尋找這樣的同志加兄弟呢?這是人們常常發出的感嘆。

當年孔子像喪家狗一樣到處奔走時,也許同樣感嘆過。他孤立無援,搞得狼狽不堪,所謂周遊列國,只是好聽的說法而已。聖人儘管有許多與衆不同之處,但心裏又何嘗不期盼與志同道合者同行?

“德不孤,必有鄰。”孔子心中始終存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雖然身處亂世,但相信人性總是向善的,有德之人,決不會孤單。不必期待有朋自遠方來,百步之內自有芳鄰。“德”,指有德行的人,另外還有一種解釋爲指修德之人,意思略有些差別。“必”,必定,一個“必”字代表了孔子心中的信念。“鄰”,鄰居;鄰近,相鄰,引申爲親近的意思。

事實確乎如此,困難和挫折並沒有消蝕孔子對仁道的堅定追求,他循循善誘的教書育人,信而好古的述而不作,像強大的磁場一樣,吸引了三千弟子聚集在他身邊,而七十二賢人和孔門十哲,更是同心向善的好弟子、好夥伴、好鄰居。

至於後世歷代學子,欽慕於他的德行,緊隨於他的大道而行者,更是不計其數。可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之人,終必有鄰而不會孤獨。

“德不孤,必有鄰”,不僅是一種人生的經驗之談,更是對社會生活固有規律的深刻理解。如果在塵世中面對利益的取捨、原則的紛爭,內心良知陷於迷惘時,請牢牢記住孔老師的這一教導吧。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是否對道德有着堅定的信念,然後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足夠努力。

不要因爲暫時被冷落、被誤解,而對道德的追求喪失信心,即使遭受異樣的眼光或者難堪的困境,也要有強大的內心去從容應對。在仁道之上,依靠信念的支撐去努力躬行,像風走了千里萬里,不問歸期。


拓展閱讀: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此章勉人修德也。

顏師古:鄰,近也。言修德不獨空爲之而已,必有近助也。

《論語集解》: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朱子: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張栻:德立於己,則天下之善斯歸之,蓋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來,皆所謂“有鄰”也。至於天下歸仁,是亦“不孤”而已矣。

李炳南:不論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終必有鄰,而不孤也。

《論語正義》:《易·坤·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內外皆有所立,故德不孤。

錢穆:有德之人縱處衰亂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鄰,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

王夫之:“德不孤”是從原頭說起,朱子所謂以理言是也。唯有其理,斯有其事。不然,則古今俱爲疑府,如何孔子之門便有許多英材?事既良然,而所以然者不易知也,則唯德之不孤也。至於德之所以不孤,則除是孔子見得真切,說得如此斬截,不但有上觀千古、下觀萬年識量,而痛癢關心之際,直自血脈分明。鄰者,如居之有鄰,偶然相遭而遂合,非有心招致之也。其爲德先於天則志動氣,其爲德後於天則氣動志,特不可爲無德者道耳。

蕅益大師:千里比肩,百世接踵。卓吾雲,有一善端,衆善畢至。

《論語註疏》:有德則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與之爲鄰也。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亦德不孤也。

【學習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 《論語註疏》 《論語集註》 《癸巳論語解》 《論語正義》 《論語新解》 《論語講要》 《論語點睛》 《論語集釋》 《漢書》注  《讀四書大全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