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的人不孤单——《回到春秋读论语》第91章

如果在尘世中面对利益的取舍、原则的纷争,内心良知陷于迷惘时,请记住孔老师的这一教导吧

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有人来亲近。”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子坚信有德的人决不会孤单,必定会得到志同道合者的亲近和支持。

人处于尘世之中,往往会感到周遭全是小人,想做一个正人君子真是太难。为道德而活着,常常会感到寂寞和冷清。虽然心中愿意朝着有理想有道德的目标去追求,可是哪里去寻找这样的同志加兄弟呢?这是人们常常发出的感叹。

当年孔子像丧家狗一样到处奔走时,也许同样感叹过。他孤立无援,搞得狼狈不堪,所谓周游列国,只是好听的说法而已。圣人尽管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但心里又何尝不期盼与志同道合者同行?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心中始终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虽然身处乱世,但相信人性总是向善的,有德之人,决不会孤单。不必期待有朋自远方来,百步之内自有芳邻。“德”,指有德行的人,另外还有一种解释为指修德之人,意思略有些差别。“必”,必定,一个“必”字代表了孔子心中的信念。“邻”,邻居;邻近,相邻,引申为亲近的意思。

事实确乎如此,困难和挫折并没有消蚀孔子对仁道的坚定追求,他循循善诱的教书育人,信而好古的述而不作,像强大的磁场一样,吸引了三千弟子聚集在他身边,而七十二贤人和孔门十哲,更是同心向善的好弟子、好伙伴、好邻居。

至于后世历代学子,钦慕于他的德行,紧随于他的大道而行者,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之人,终必有邻而不会孤独。

“德不孤,必有邻”,不仅是一种人生的经验之谈,更是对社会生活固有规律的深刻理解。如果在尘世中面对利益的取舍、原则的纷争,内心良知陷于迷惘时,请牢牢记住孔老师的这一教导吧。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对道德有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足够努力。

不要因为暂时被冷落、被误解,而对道德的追求丧失信心,即使遭受异样的眼光或者难堪的困境,也要有强大的内心去从容应对。在仁道之上,依靠信念的支撑去努力躬行,像风走了千里万里,不问归期。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勉人修德也。

颜师古:邻,近也。言修德不独空为之而已,必有近助也。

《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朱子: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张栻:德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所谓“有邻”也。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

李炳南:不论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终必有邻,而不孤也。

《论语正义》:《易·坤·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言内外皆有所立,故德不孤。

钱穆:有德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

王夫之:“德不孤”是从原头说起,朱子所谓以理言是也。唯有其理,斯有其事。不然,则古今俱为疑府,如何孔子之门便有许多英材?事既良然,而所以然者不易知也,则唯德之不孤也。至于德之所以不孤,则除是孔子见得真切,说得如此斩截,不但有上观千古、下观万年识量,而痛痒关心之际,直自血脉分明。邻者,如居之有邻,偶然相遭而遂合,非有心招致之也。其为德先于天则志动气,其为德后于天则气动志,特不可为无德者道耳。

蕅益大师:千里比肩,百世接踵。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

《论语注疏》: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亦德不孤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点睛》 《论语集释》 《汉书》注  《读四书大全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