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死結”——富蘭克林的處世智慧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幫助,但是能提供幫助的人對你懷有“天生的敵意”;在某個部門辦手續告訴你需要先找另一個部門,到了這個部門又告訴你先需要先前的證明,陷入了死循環。

富蘭克林遇到過很多這樣的情況,最終都用自己靈活的手腕一一化解,這與他在衆多等需要和衆多人打交道的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功是分不開的。

1 慈善事業身居幕後

富蘭克林一生中熱衷於慈善事業,美洲大陸很多慈善機構最初的建立都是他推動的,他卻往往把自己放在不顯眼的地方,聲稱“那是幾個朋友的計劃”,自己只是跑跑龍套。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富蘭克林發現,“提出任何一項會被認爲能使提倡者的聲譽高出自己的四鄰一丁點兒的有用的計劃,而又需要四鄰幫助來完成這一計劃時,如果此人擺出一副計劃發起人的面孔,那就太不識時務了。”

把自己放在不起眼的地方,事情往往會進展得順利得多。

那麼富蘭克林這個真正的推動者被埋沒了嗎?並沒有。

曾有一件有趣的事說明富蘭克林的影響力,有個人想建立一家公益醫院,收治窮苦的病人,四處找人捐款,得到的答覆往往是,這事你跟富蘭克林商量過沒有?他是怎麼想的?當被告知沒有時,就得不到捐款。

富蘭克林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真正起作用的人大家心裏都清楚,最終聲望越來越高的,不是那些當事時居功的人,而是富蘭克林這個幕後人。

富蘭克林有句話:眼下犧牲一點虛榮,往後會得到厚厚的回報。

2 破解死循環

上面提到的這所公益醫院,在募捐過程中,由於富蘭克林的大力支持,捐款進行得熱火朝天,但是如此大的工程需要的資金是巨大的。

必須獲得議會的支持,才能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得到足夠的捐款。

議會對此卻不太感冒。

要讓這些議員通過這項支持醫院的議案,就要先讓他們看到自身能獲得的收益,比如名望、民衆的支持,但是這些只有在醫院建成造成社會影響時纔會產生。

萬一投了錢醫院卻沒建立起來,這種“賠本的買賣”議員們當然顧慮重重。

這就成了一個死循環,富蘭克林是怎麼做的呢?

他提出一個議案,先給募捐人開一個“空頭支票”,只要他們能夠成功募捐到2千英鎊,議會就會同樣捐款2千英鎊。

這個議案得到了通過,因爲議員們不用出一分錢(雖然是暫時的)就獲得了支持慈善的名聲,而慈善計劃的提案通過後產生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後來捐款成功達到了2千英鎊,議會開出的“空頭支票”也就兌現, 醫院順利建立。

募捐人完成了計劃,議會收穫了名聲。

這個死結就這麼被富蘭克林解開了。

3

富蘭克林曾被提拔爲議會祕書。

在第二次連任選舉時,一位新議員做了一次長篇發言反對選舉富蘭克林。雖然他的反對沒有成功,但是他對富蘭克林的敵意顯而易見。

而一個議員對自己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富蘭克林再進行公益活動時,經常需要議會的支持,富蘭克林是怎麼做的呢?

他沒有針鋒相對地對抗,也沒有低聲下氣地討好,而是採用了一種常人想不到的辦法。

富蘭克林聽說這位議員的藏書中有一件稀世珍本,就給他寫了個便條,表達了一睹爲快的渴望,並要求他允許借閱數日。

一週後富蘭克林將書歸還,又附了一張條子,表達了強烈的感恩之情。

再次在議會見面時,這位議員主動和他攀談,而且還很有禮貌,後來這位議員成爲富蘭克林的莫逆之交,兩人的友誼持續到這位議員去世的那一天。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認知失調”,當一個人的行爲與認知不相調和時,往往會調整自己的認知來讓行爲合理。

最初議員發表了對富蘭克林的反對後,不管他之前對富蘭克林的態度如何,這之後必然認爲富蘭克林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才與自己反對他的行爲符合。

而富蘭克林的應對方案,是讓這個議員幫助自己。

通常人們的認知是,“我只會幫助可靠的人。”

而現在議員幫助了一個自己討厭的人,爲了讓消除這種失調,只好調整認知,認爲富蘭克林這個人還不錯。

4

富蘭克林還有很多靈活處事的事例,比如向總督借大炮,爲軍團籌建運輸隊,他所採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仔細看富蘭克林這些成功的公關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共同點。

•目標導向。富蘭克林在處理這些難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事情辦成,對於自己的名望與利益都往後放。

但是這個過程從長遠來看,往往會收穫最多的名望和利益,正如古語所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初心。富蘭克林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人們大衆的利益,如何才能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便捷。比如他促進鋪路這件事的出發點,是看到居民們在雨天不得不從泥濘中跋涉。

這讓我想起在看王陽明傳記時,王陽明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以百姓福祉作爲考慮出發,不計個人安危得失,只爲百姓少受災禍。

•查理•芒格最爲推崇的古人便是富蘭克林,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在富蘭克林身上也有體現。富蘭克林從大量閱讀學習中掌握的各學科的知識在他解決各種問題時靈活運用,達到了化腐朽爲神奇的效果。

5

《窮查理寶典》的中文版序者提到,查理芒格不像是西方人,反而像是一位傳統的士大夫,其實富蘭克林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傳統價值觀中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感,靈活變通的處事方法,這些都是儒家傳統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藏。

儒家文化之所以給當今的人們留下一幅保守迂腐的印象,是因爲,歷代統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只摘取其中部分加以利用,爲的是控制人們的思想,陷入僵化是必然的。

殊不知,儒家始祖孔子,是被後世稱爲“聖之時者”的,是最會變通最靈活的聖人。

富蘭克林的變通與靈活殊途同歸。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該怎麼做呢?

能從富蘭克林的事蹟中學到什麼,這是需要每個人自己思考與總結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