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後,如何快速熟悉公司業務?

我們在跳槽時,往往會面臨產品能力維度以及業務能力維度,兩個方面的考量。

在前段時間總結的文章裏面,我們提到過這樣的觀點:

“企業招聘新人入職,業務理解的成本可以減少,可以轉移,但是無法消除。”

也就是說:企業在招聘時,產品能力必然是“硬指標”,而業務能力則往往會定爲“軟指標”。

因爲想要招聘到同業務領域內,而且剛好與企業業務目標一致的職員,這個如果不是運氣爆棚的話,那就需要在招聘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成本了。

但企業肯定是希望儘可能地減少業務理解成本的,於是我們在面試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類似於這樣的提問:

“你之前沒有這個行業的相關經歷,如果你入職我們公司的話,你打算怎樣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呢?”

而在入職後,我們則會面對產品能力和業務能力的驗證。

產品能力是互聯網界通用的,與自己所在行業沒有太多必然的關聯,這是一個持續總結與線性提升的過程。

而業務能力,則存在着諸多變數,我們可能從教育行業跳槽到醫療行業,也可能從企業信息化的公司跳槽到政府信息化的公司。

每一次跳槽,我們或許都會發出,像《激盪三十年》書中最後一樣的感慨:“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如何能夠快速熟悉業務,這本身就是一個合格職場人應該具備的能力!

一句話總結現狀:在招聘過程中,對於業務能力的要求或許沒有那麼高,但企業肯定是希望儘可能地減少新人對於業務理解的成本的;於是面試時會提問,入職後會驗證。因此,我們需要具備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

一、業務能力的必要性

從公司性質來說,公司肯定是以業務爲核心的,一切的專業技能也都是爲業務服務的。

在一個小組之內或者一個部門之內,我們只談產品經理的專業維度,或許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我們會發現:當跳出這個部門的圈層以後,我們再跟例如項目經理、公司管理層或者是企業老闆溝通的時候,如果還一直喋喋不休地說一些“專業術語”的話,那在他們眼中,此時的我們肯定就宛如滿口“之乎者也”的書呆子一般了。

因爲專業是存在壁壘的,能夠將整個公司融會貫通起來的,只有業務;而其他人關心的,也只是我們能不能用自己所具備的專業技能,來解決現在遇到的業務問題。

如果能,那麼怎樣解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如果不能,並且還是由於我們不懂業務而無法解決的話,那不好意思,大家不僅會覺得我們的業務能力不行,而且還可能會覺得我們的專業水平也很一般。

既然業務能力這麼重要,那究竟該怎樣快速熟悉公司的業務,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呢?

其實無非是兩個方面:思維方式與信息渠道,前者是核心,後者是手段。

二、思維方式

1. 矛盾點

第一種情景,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吧:

情景一

入職了一家新公司,領導讓先熟悉業務,於是以“G”爲單位的業務資料撲面而來,我們看了一天以後,眼花繚亂,頭暈目眩。然後當第二天領導問了解的怎麼樣了,此時我們可能連文檔名稱都想不起來了…

漫無目的等同於毫無效率!

第二種情景,相信很多人也會感同身受吧:

情景二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能夠把一個業務完全理解透徹的時候,一定是我們獨立承擔這個業務相關工作的時候,例如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如果只是單純地看,我們看一年也不會有結果…

以目標爲導向進行學習,才能夠真正掌握!

那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漫無目的地熟悉業務,是毫無意義的,當我們做完一個個與業務相關的產品後,業務能力纔會有真正的提升。

實不相瞞,在總結這篇文章之前,我的思維方式確實是如此。但是,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這種思維方式的弊端也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

1)缺乏全局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往往想不到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之間的關聯性。

這樣就導致在每一個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考慮不周的情況,而公司對於這樣的成本,肯定是有意見的,畢竟我們多熟悉一下業務,就可以降低一些這方面的成本。

2)如果我們一直“慢人一步”的話,久而久之,我們只能處於公司的“體外循環”,給別人打輔助。

在業務規劃與探討的階段,別人喊了一次,我們躲在角落裏默默地聽了一下;第二次,我們還是在角落裏默不作聲;第三次,或許就不會再有人喊我們了。而是直接把討論的結果傳遞給我們,我們就這樣很自然地轉變爲了“執行層”。

2. 出發點

正確的出發點,應該是參照經典的“二八原則”,做到“泛”與“精”的相輔相成!

泛:對於公司整體的業務內容,我們可以花費20%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80%的核心概念和邏輯,以建立業務認知的全局觀!

其實有時候,我們達到“泛”的層次,就已經可以稱之爲優秀。

就比如做PPT,無需專業設計功底,能做到配色和諧、風格統一、排版整齊、圖表清晰,已足夠秒殺90%混亂駁雜、慘不忍睹的PPT。

通往“泛”的道路,是在短時間內有限的投入就能帶來可見的有效產出!

精:對於具體負責的業務內容,我們可以花費80%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那超越衆人的20%,以提升設計產品的競爭力!

想要達到“精”的層次,就要困難許多。高手相爭,看似只在毫釐之間,其實如果按邊際效應計算,爲獲得那毫釐之差所投入的努力又何止數倍。

通往“精”的道路是沒有捷徑的,要靠天賦和時間堆積出來的。

3. 落腳點

企業的本質是盈利機構,而不是慈善機構,所以商業模式是我們瞭解業務最本質的落腳點。而當我們立足於商業模式時,就能把很陌生的行業、業務瞬間變得清晰簡單。

商業模式的本質,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什麼方式(how),把什麼產品(what),賣給誰(who)。

所有的資料和信息,都要首先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三、信息渠道

當然,瞭解信息也是有方式和技巧的,不然我們很容易就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當中了。

參照以下的“五步曲”來了解,或許能夠爲你節省掉一半以上的時間!

Step1:瞭解合同

合同中有兩方面的內容,值得我們深究。

1)合同中包含着客戶的訴求

合同代表着什麼?本質就是企業跟客戶是怎樣交易的嘛—企業要做什麼?客戶得到什麼?驗收標準是什麼?違約責任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中理解客戶的訴求。

2)合同中會頻繁出現專業術語

我們對於新行業陌生,主要是有一些專業術語將我們拒之門外,而這些專業術語的初衷,就是把一個複雜的思想濃縮成了界內通用的概念。當把這些概念內涵搞明白,我們就是半個專家了。

Step2:瞭解制度

當然,這個制度肯定不是朝九晚五、週末雙休的這類制度,而是需要研究業務人員整天做什麼?是怎樣爲公司掙錢的?限制條件是什麼?

通過制度可以瞭解公司對於業務運作的要求;

Step3:瞭解規劃

包括戰略文件、年度總結計劃、年度會議發言稿等。

經營規劃是公司內部,不同人員思考出來的對於客戶訴求和公司要求的解決方案;

Step4:瞭解計劃

月度計劃、季度計劃、年度計劃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些是指引我們日常工作的方向標;

而且還要了解是以怎樣的維度來制定的這個計劃。例如我們公司今年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套標準的學工線產品,而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度的節奏把控,則是根據學校使用的時間線來進行計劃的。

Step5:瞭解競品

事實上,99%的情況,對於一個初次進去某一領域的新人而言,大多數的內容對於別人來說都是早已是玩剩下的。

完全沒有必要自己重新實驗一番再總結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別人經驗總結出來的最佳方案,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和適用,這個纔是最快的路徑。

瞭解競品,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現成的最優解!

四、轉化

我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過一個觀點:

我們做的一個又一個產品,只是獲得了“經歷”,並非吸收了“經驗”;我們看的一本又一本書籍,也只是獲得了“知道”,而並非掌握了“知識”。

二者之間,缺少了一個轉化的過程。

我們通過信息渠道進行了解信息,也是同樣的:如果不能夠將其轉化爲自己內容的話,那這些信息肯定也不能夠爲我們所用!

具體的轉化技巧,可參考以下步驟:

五、結語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內容了。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能夠讓你在職場的道路上多向前邁進一步!

最後還是想多說一句自己的感悟:

在職場當中,產品能力和業務能力是需要並駕齊驅的,兩者的關係,就如同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那句話一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公司,不能只專注於業務能力,這樣的話,我們的前路會太窄;也不能只專注於產品能力,這樣則會導致我們一直處在公司的“體外循環”。依靠業務能力和產品能力“兩條腿”走路,纔會讓我們走的更遠!

總之,努力不是重要的,在別人需要的事情上努力纔是重要的!

PMP備考學習資料需要的同學可以留言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