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項目不想掉坑裏?這一點很重要

 

 

敲黑板,劃重點:

 

1. 職場中經驗主義盛行,然而一個不容忽視又自相矛盾的問題是,我們“做得多而總結得少”。相關數據積累得不多,缺乏分析與總結,以致於同一個錯誤反覆發生。一方面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認真總結與提煉。這絕對有些滑稽!

 

2. 經驗教訓五宗罪

(1)不總結,以致於相同的問題一直在發生。

(2)只關注眼前而漠視長遠的價值,沒有認識到總結的重要性。

(3)應付差事,總結的質量低下。

(4)沒有好的機制,導致總結的東西不完整(留一手)。

(5)自我服務偏見,以致於總是成功經驗說得多、失敗教訓說得少。

 

徒弟:爲什麼做項目的時候,一定要寫文檔?

 

師父:因爲文檔總是要寫的,領導也許永遠想不起來你做了哪些事,但他一定會想起你寫過的文檔。

 

徒弟:那爲什麼大家寫文檔的時候都非常痛苦呢?

 

師父:因爲很多人更看重的是形式,而不關注過程,領導或者客戶的很多要求是根本做不到的,異想天開;寫文檔是件煩心事兒,痛苦的不是寫文檔本身,而是明知道寫的是垃圾還在寫;更痛苦的是連寫個垃圾都這麼慢,還要嘗試讓它看上去不那麼垃圾;更更痛苦的是好不容易寫出來了還是個垃圾;當然最讓人痛不欲生的是,居然連垃圾都寫不出來。

 

引子:和離任的牛人交接工作

 

某公司主要爲客戶提供產品的自動包裝系統。在一個項目中,馬東擔任軟件設計工程師。經過幾個月研製,產品通過了驗收測試。兩週後,系統發給客戶,同時交付的還有一套文檔,當然,這套文檔是從公司檔案室配發的。

 

後來,這套系統在客戶現場運行過程中,陸續暴露出一些問題,公司一直倡導“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本着這一原則,馬東就根據客戶要求,立馬進行現場整改,這些問題一個個都解決了,客戶還給公司發來了馬東的表揚信。

 

服務進行了,但是客戶手中的文檔,還有公司檔案室裏的文檔,都沒有更改。因爲,要更改的話必須要辦理各種手續,既要領導批准,還要客戶簽字,馬東覺得這程序太煩瑣了,而且客戶催得緊,急着使用,也並不關心這些東西。

 

這個項目就這樣順利移交給了客戶,使用也還比較正常。

 

一年後,另一個公司用更高的薪水把馬東挖走了!當然,在離職前,根據公司規定,馬東做了工作交接,他所負責的工作都移交給了李芹。

 

馬東離職後的第四個月,那個客戶反應系統出了問題,要求提供售後服務。公司領導安排李芹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根據系統報錯,李芹先後查閱了用戶手中的使用文檔和公司檔案室中的文件,都無法理解這個錯誤,因爲系統的狀態跟所有文件都不一致!

 

李芹把情況彙報給公司領導,大家都罵馬東沒有做好移交工作,誠心給人挖坑。

 

職場中經驗主義盛行,然而在項目這個行當中,我們如果過度相信經驗,事實證明效果並不好。還有一個不容忽視又自相矛盾的問題是,我們“做得多而總結得少”。相關數據積累得不多,缺乏分析與總結,以致於同一個錯誤反覆發生。一方面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認真總結與提煉。這絕對有些滑稽!

 

相同的問題一直在發生,不總結

 

在一次項目管理前沿會議上,主題發言人向400多位聽衆問:“你們當中多少人在項目結束時做過經驗教訓總結?”

 

大約10人舉手。

 

他接着問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你們當中有多少人被要求向管理層說明,如何在下一個項目中避免再犯上一個項目犯過的相同錯誤?”

 

只有2人舉手。

 

項目儘管有其獨特性,但在同一組織內部,同類項目間的問題卻十分相似,記錄、總結這些問題形成自己的經驗教訓檢查表(數據庫)極具價值。

 

只有將這些經驗和教訓應用在後續項目中,才能減少不可饒恕的無能之錯,避免重複性問題的發生。很多人一方面強調經驗,事實上他們在項目開始前又很少仔細研讀過往項目的文檔,這便失去了學習其他項目經驗和教訓的絕佳機會。

 

不知道歷史的人註定會犯相同的錯誤。相同的錯誤總是不斷重現,這簡直就是一個悲劇。

 

如果我們在遇到問題的第一次就學會了如何處理問題,形成自己的經驗教訓總結,就爲避免事情的重複發生奠定了基礎。如果個人、羣體和組織都有良好的“問題記憶”,那麼先前的不好經歷或許就不會再次發生。

 

關注眼前

不真正認可總結的重要性

 

人們總是享受眼前快樂而漠視遠期痛苦,這就是人性。

 

1.很“忙”,以致於沒有時間總結

 

完成工作時就急着做下一個工作(他們已經有了下一個工作,這是一個“忙”的社會,貌似很多人如果不裝作“很忙”,就有一種被“無視”的感覺)。

 

項目中的人們常常優先考慮工作中的主要活動——那些可以看得到、對利潤和/或進度較爲明顯重要的方面,經驗教訓總結常被退居次位,因爲這是幫助“以後”工作的事!

 

儘管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俗語人人皆知,但具體到一個項目,“磨刀”則很可能會暫時誤了“砍柴”。雖然老總們希望員工採用正規方法,但是他們卻不太會允許暫時的“誤工”。如果這種誤工可能使自己的績效不足甚至受到懲罰,人們就不會去“磨刀”,而寧願將“鈍刀”交給別人,讓他們受罪。

 

2.沒有經費支持

 

對項目進行總結就要召開經驗教訓總結會議,這需要大家來參加,但是一般人們都“痛恨”開會、寫報告;編寫文檔需要成本,更需要時間,如果組織是向客戶收取項目經費的,尤爲如此。客戶可能拒絕支付項目總結的費用,而組織也不願意從管理費中單列總結費用,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項目後評價常被視爲可有可無的奢侈品。

 

現實中,經驗教訓總結工作常成爲一項主觀上的活動,而且還時常被認爲沒啥作用,以致於總是縮減到最少,甚至力圖避免。

 

3.“賢人”們不屑於經驗教訓文檔的撰寫

 

經驗教訓總結工作差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經驗教訓文檔的撰寫者。重要的項目團隊成員在組織中屬於“賢人”,一個項目未完,就往往被分配到另一個“重要”項目上。簡而言之,“賢人”不是用來編寫文檔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職能經理們使用另外一些“閒人”編寫文檔。換句話說,編寫者水平可能有限。

 

解決這個問題要考慮擬編寫的文檔及文檔的預期讀者。一般的規則是,寫文檔需要團隊協作,這樣就需要“賢人”們放下身段,花點時間,向文檔編寫者提供技術細節並予以指導,當然,文檔形成後還必須讓“賢人”們審閱。

 

經驗教訓總結質量低劣

 

我們的某些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瀕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依賴口口相傳的方式和學習者的悟性,文檔資料卻遠不夠翔實。

 

1.喜歡口口相傳,不喜歡形成文字記錄

 

不重視文檔好像已經成爲我們的一種習慣,畢竟我們喜歡做,討厭寫。一個例證是,口口相傳貌似是咱們文化的一部分。

 

2.總結不實在,總是需要“悟”

 

中餐館開遍全球,簡直是中資企業的典型:企業的命運很大程度上依靠大廚的手藝。換句話說,企業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寄託在能人身上而不是企業自身,而能人又靠的是個人的悟性、經驗、直覺或祕方(這常是所謂正宗與非正宗的區別)。

 

有意思的是,與中國人相比,美國人似乎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但在企業經營中,反而是中資企業更依賴個人英雄。

 

很多總結就像某些菜譜——“鹽少許、味精適量、中火”,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西方人學習,他們的菜譜寫得非常清楚,按照說明文件一步步做下來就行。

 

一箇中學生就可以按照文件的描述,把麥當勞漢堡在全球做成一個味兒。如果按照我們的某些文件來,不要說小學畢業,就是讀完碩士、博士甚至壯士也不管用。你想把那個“少許”弄明白,要不斷地試錯,需要進行很長時間的摸索,還得有“悟性”。

 

事實上,如果文件撰寫得實在,後人可以輕鬆達到前人的水平。當然,如果後人智商稍微高一點,就可以在前人基礎上向前邁一小步,實現一點點突破,從而實現持續不斷的積累。這也是現代自然科學逐漸進步的過程。

 

某項目的分包商使用了新技術,該技術未經過充分驗證,存在技術失效的不確定性。在項目的經驗教訓庫中,問題描述爲“分包商使用的新技術存在風險”,應對措施是“強化與分包商的溝通,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這屬於典型的花架子式的經驗教訓總結,說的全是“正確的廢話”,你要看明白就需要很高的悟性!完全沒有可操作性,像“強化溝通”“關注新技術”這樣的經驗根本無法衡量,更無法落實。

 

很多項目都有經驗教訓總結,但不夠務實,往往淪爲應付領導們看的花架子。這不僅沒有意義,還給人造成“給員工增加無謂工作”的印象。

 

沒有好的機制

導致總結不完整(留一手)

 

在某些情況下,大家好像缺乏幫助後人的利他精神。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掌握了某種知識,一旦免費教給別人,自己就吃虧了,不是有一種說法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

 

很多組織意識到,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有較大風險,天真地希望每個員工都可以被替代,於是要求大家把知識分享出來,寫成文檔。後來,組織發現僅僅要求是行不通的,於是開始引入考覈——強迫大家做總結、寫文檔。

 

但是,如果沒有機制保證,這簡直是一廂情願。如果員工們感覺到了不安全,即便考覈也只能產生一些連自己都不願意再看一眼的垃圾。一方面,寫的文件充滿了“正確的廢話”;另一方面,把大部分內容都說了,但最關鍵的一點不告訴你——留一手。

 

貌似留一手也是有文化背景的,武俠小說中記錄蓋世武功的祕笈總是少一頁!

 

在意識到危險時,人往往會選擇自我防護,這是人性。要求員工是聖人不光是奢望,更是不負責任的。“貓抓老鼠,老鼠戲貓”是普遍的管理現象,可笑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天生的演員,都覺得自己演技高明。

 

成功經驗說得多

失敗教訓說得少

 

1.不願意面對某些方面需要改進的事實

 

在“不惜一切代價成功”的文化中,承認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已關閉的項目運轉良好,往往沒有人想要浪費時間對其進行審查;如果項目運轉情況很糟糕,沒有人想要重蹈覆轍。

 

無論一項工作已做得如何好,總有可以改進的餘地。我們應當以這種思想來做經驗教訓總結。很顯然,責備或懲處之風只會導致沒有人願意對工作進行誠實的評價。

 

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從人性角度而言,人們總結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似乎可以接受,但是被他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卻時常會引起對抗,網友對“母校”和“祖國”二詞釋義就是實例——母校是允許自己罵而不允許別人罵的學校,祖國是允許自己罵而不允許別人罵的國家!

 

2.自我服務偏見

 

事實上,人類都自我感覺良好。在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績時,容易歸因於自己;而出現壞的結果,就會怨天尤人,歸因於外在因素,還時常說是一個意外。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把成績歸於自己,把問題推給外界,這就是自我服務偏見。

 

在項目總結時,我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我服務偏見,以致於成功經驗總結得多,失敗教訓總結得少,而且,總是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問題歸因於外部,這就導致總結得非常不完整,更缺乏客觀性。

 

二戰期間,盟軍對法西斯德國本土展開空襲。盟軍飛機遭到了德國地面防空炮火的猛烈攻擊,大量飛機被擊傷、擊落,損失慘重。

 

爲降低飛機被擊落的概率,有必要對機身的關鍵部位進行相應的加固。工作人員對參戰返回的飛機做了全面的檢查,他們發現,幾乎所有飛機的機腹部分都彈痕累累,而機翼卻幾乎沒有被炮火擊中的痕跡。軍方決定對飛機的機腹部分進行加固,以應對敵方密集的槍彈。

 

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Abraham Wald)卻給出完全不同的建議:真正需要加固的是機翼,而不是機腹!

 

沃德教授是對的。飛機的機腹中彈,對飛行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機翼一旦被擊中,安全返航的概率幾乎爲零!那些能接受檢查的飛機,只不過是因爲幸運,躲過了機翼中彈的滅頂之災罷了。最終,軍方採納了專家的建議,對參戰飛機的機翼部分做了合理加固。果然,飛機被擊落的數量大大減少了。

 

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共同發揮作用,而失敗只要一個條件就可以重現。因此,學習別人怎樣成功幾乎不可行(成功人士的經驗也存在自我服務偏見),倒是可以學習如何避免重複別人的失敗。我們是普通人,避免不了這些生理上與生俱來的自然“缺陷”。

 

爲減少自我服務偏見的影響,請時刻記住:取得成績的時候,多想想外部因素;遇到問題時,多找找自身責任。一句話,在經驗教訓總結時,多說教訓,少談經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