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跟隨母親讀《道德經》有感

母親學習老子《道德經》已兩年有餘。今日,大年三十,她依然早晨五點半起牀,在書房朗讀《道德經》,邊讀邊做註解。我也耳濡目染,對老子《道德經》有稍許瞭解,但鑽研地不是很透徹,沒有母親理解的深刻。

今早,聽着母親朗讀,我也重新拜讀了一下老子《道德經》,特意向母親請教了一番,做了一點感悟。

一. 對立統一的思維

老子認爲,高下、美醜、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係。

二. 逆向思維

春秋時期,儒家提倡仁愛、禮義、忠孝,認爲只有做好仁愛、禮義、忠孝才能更好地改造社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但老子採用逆向思維,他認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認爲,仁義、孝慈、忠義恰恰是社會風氣的表現,是大道被破壞的表現。

三. 不爭思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用爭。老子認爲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退讓。有時,退、守、弱、柔、不爭,才能保全自己,立於不敗不之地。

四. 利他思維

老子曰:“水利萬物。”老子之所以推崇水,是因爲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具有着利他精神。這個世界上,什麼纔是真正的無敵?儒家說,仁者無敵。這與老子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只有利他的人,纔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最高度。反之,如果只是爲自己的私慾所矇蔽,看問題,做事情始終離不開自己的慾望,那永遠只能是井底之蛙。

五. 加強自我精神修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纔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纔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纔算真正的長壽。此處老子講到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他認爲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爲”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六. 守弱貴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思維。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本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本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反覆說明這樣一種觀點:柔弱勝剛強。他向來主張貴柔、處弱,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枯槁。老子對於社會與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認爲世界上的東西,凡是屬於堅強者都是死的一類,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類。因此,老子認爲,人生在世,不可逞強鬥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他以自然和社會現象形象地向人們提出奉告,希望人們不要處處顯露突出,不要時時爭強好勝。

七. 重視“無”的價值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纔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纔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纔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爲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

八. 守正出奇的思維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無爲、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祕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正”代表着原則性的東西,“奇”則代表着打破規則。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維。首先要尊重規則,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順、有條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規則,懂得變通創新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