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士人天下

        先秦天下大亂,衆多思想的產生,都是在士人中產生。易中天在書中認爲,士人中能產生各種對後世大有影響的流派,不是偶然,而有一定的社會背景:首先,士人自由,不受田地和家族牽制,不像有田地家產的上層貴族;士人有用,在當時亂世,各大階層都要籠絡有用人士,而士人人數最多,能人也最多。

從春秋到戰國,士已經作爲一個特殊的階層而崛起,成爲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

        亂世出英雄,用在春秋時期太合適不過。同爲亂世,爲何漢末、元末等,爲何沒有再次產生這樣的思潮呢?首先,先入爲主,春秋時代的各種想法和救國方案,基本都已經說盡了,按照易中天的說法:

儒家站在君主立場爲天下謀

法家站在君主立場爲君主謀

道家站在個人立場爲天下謀

墨子站在天下立場爲先下謀

能站的立場都有了,能幫的人也都有,還能做的只有繼承和按照當時情況因時制宜。直到千年之後,隨着商業和經濟的發展,纔有工人階層,出現新的爲工人階層發言的想法。其次,自由的環境。這倒是要反過來感謝當時落後的社會發展,試想一下,如果是在稍微發達的後期社會,有個不同思想,對當局有微詞,不用出城門就會被押回去,咔嚓,想說不敢言。高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到底是更多的自由,還是更多的監管,這是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當然,還有人會說,士人的責任心,兼濟天下。這就誇大了。在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士人關心的是如何吃飯,而不是更高的理想抱負,至少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四君子爲何養這麼多門客,當然是爲自己集思廣益,招攬人才,想在亂世有所斬獲,但是,關鍵是這些士人得來,爲何就有這麼多人來呢?還是因爲餓。人家免費給口飯,只需要你有自己的本事,爲何不去。這無形中也激發了士人的潛力,你沒有能力,不能自食其力就要餓死,代代相傳的貴族身份已經不能保你衣食無憂,國邦不穩定,沒有救濟糧,只能出仕。所以,孔子最高理想實現的第一步就是要出仕做官,周遊列國,兜售仁愛。

        有一人開始提出想法,如果大家都羣起而隨之,那就成爲粉絲了,粉絲還是要餓死。所以,你提出仁愛,我就提出兼愛,你要出仕,我要隱士。很難不去思考,當時提出這些想法的大家不是一時腦熱,一時激動不要緊,關鍵是要“自圓其說”,得要把一套完整的理論說圓滿可不容易。儒家、道家、法家,無一不是經過幾代人的修正和發展,纔有今天的成就,即便是流傳到今天,還是有很多漏洞。即便如此,還是要敬重當時立題之人,始作俑者其爲勇,我們與其羨慕那個思想激盪的年代,倒不如想想如何跟那些有創新想法的士人學習,怎樣才能破舊立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