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教育未來簡史》關於數字化的思考

如果從1分到5分評價在教學中依賴數字化的程度,我打4分。我並不認爲,數字化程度越高,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好。數字化教學也是一把雙刃劍,恰當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解決教學難題。如果教師過分依賴數字化教學,而忽略了自己本身在學生

原创 《教育未來簡史》第六章 2038年的教育和學習

預測9:學習將注重協作性研究員、執行顧問和作家莉茲·懷斯曼( Liz Wiseman2014)在她的《新手的智慧:爲什麼工作中學勝過懂》一書中這樣說道:“我們這個世紀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利用和獲得他人智慧和信息的能力。最優秀的

原创 《教育未來簡史》第八章教育者的新角色(一)

1.教育者須面向未來作爲教師,我們要時刻記住,我們培養的是未來需要的人才。未來將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將在在人們的工作和學習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培養這些互聯網的原住民更好的利用各種網絡平臺、社交網站學習,讓他們學會團隊合作和溝

原创 《教育未來簡史》第八章 教育者的新角色(二)

5.教育者須擁抱探索式學習現在我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講授法,是由教師直接把知識告訴給學習者,從而剝奪了他們自己去發現新知識的體驗。長此以往的教學,就會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要想鍛鍊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就必須瞄準更高層次的目標。發現式學習讓學習

原创 對話生活第一次小組集結

2021年1月24日,我們假期的《對話生活》項目式學習正式開始了,爲了對自己負責,對項目負責,對平臺負責,這次我們也採取了,“抵押金”式學習,認真參與學習,積極主動完成各項任務的學習,期滿後償還抵押金。聽完大組的培訓,我們馬上來到了自己的小

原创 觀幹國祥老師《天窗》有感

看完課程實錄我想要是我選公開課絕對不選這課,如果沒有強大的解讀文本的能力,這節課真的不好駕馭。文章敘述看起來相對平淡,但卻有着深刻的內涵。引導孩子層層深入的進行挖掘,必須要有真功夫的。否則這節課就會成了老師自問自答式的獨霸課堂的自我演繹。感

原创 《教學勇氣》聽課有感——也來談談“遇見”

跟隨着郝老師複習了上節課的內容,讓我對我們當下教育出現的問題有了梳理,並通過帕爾默對這一問題的分析,找到了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通過郝老師今天的解讀我對“悖論”也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他是對立統一的。結合我自己來說,雖然從教二十幾年,但每天都有

原创 觀幹國祥老師《生命,生命》有感

通過多次觀摩幹老師的課程,對於他的上課模式也有了大致的瞭解。在本課一如既往的檢查預習,而本課結合着第一段,只有10個字的段落朗讀做了一些功課。如干老師所講,這句話是文章的主旨,通過朗讀的方式暗示學生應引起注意,也通過這種形式強調預習的重要性

原创 紀念兒子科一順利通過2021.1.18

這個寒假回來,我們就督促着兒子快把科一考試過了吧。他也積極主動聯繫了教練,讓其幫助申請考試的時間。因爲正趕上疫情,要參加考試就比平日裏增加了許多繁瑣的項目。考試時要出具三天內的核酸檢驗報告。考試的前一天兒子中午才醒,我們去了最近的四六五級醫

原创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課堂變革方案

從本質上說,深度學習是一種高度沉浸、不斷持續深化、不斷拓展延伸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的學習者沉浸其中,精神高度集中,內心愉悅充實,處於一種“迷戀”和“忘我”的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爲“心流”或“高峯體驗”。因爲沉浸其中,所以深度學習者常常忘記了時

原创 《六月二十七望胡樓最書》觀課感

幹老師教授這課時面對的是有着相當閱讀經驗和一定預習能力的五年級孩子,在此課之前,孩子們剛剛學委羣《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對蘇軾有了一定的瞭解。授課之前先從檢查預習開始,巧妙地結合教室裏人物的年齡,很好的理解了三首描寫荷花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

原创 觀幹老師《凡卡》一課教學有感

一.談話中教會孩子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以輕鬆的交談,引導孩子們學會概括長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開課伊始幹老師藉助課文的插圖,引導孩子快速捕捉畫面上的主要信息,“誰在哪幹什麼?”;接着填補凡卡和爺爺分別在哪裏?;再想凡卡寫信的目的(凡卡在城裏生活的

原创 觀幹國祥老師《長相思》有感

1.緊緊抓住預習單,檢查孩子自主學習情況讀出節奏用你的理解把這首詞讀給大家聽聽。針對孩子的朗讀情況直接指出優點——讀的正確,字音準確,但也有不足,沒有讀出自己的理解,語氣還不貼切。要想把詞讀出感情,首先要注意節奏。同時有方法的指導(哪個地方

原创 觀幹國祥老師《巨人的花園》有感

一.借課前談話瞭解柏格理聊人生理想二.檢查預習作業落實字詞梳理內容1.以填空的形式複習了“棲”息,一“哄”而散,告示“牌”,冰“雹”,“掄”起,大“斧”子。學生彙報時,幹老師又把每個字的形旁跟所表達的意義做了關聯,這樣每節課推進一點點,讓孩

原创 課堂變革的方向: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模式重構1976年美國學者弗羅斯.馬頓和羅傑.薩爾喬,基於學生閱讀的實驗,首次提出了“學習層次”的概念,他們發現淺層學習是處於較低的認知水平和思維層次,不易遷移;而深度學習則是處在任職的高級水平,涉及高級思維,可以發生遷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