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幼稚行爲(一)

開始閱讀整本書的C部分,結合書中的紀律教育的基礎和指導策略來解決行爲問題。首先是孩子的幼稚行爲。當我們在之前理論知識的瞭解基礎之上會發現幼稚是因爲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還沒有到達成熟的階段,因爲這樣的行爲被稱作是幼稚,然而幼稚行爲並不是因爲兒

原创 懲罰與紀律教育(二)

爲什麼懲罰從根本上可以對兒童造成如此多方面的影響,從身體到心靈,到關係,再到長期成長所需的思維和能力等。可是,在社會中卻依然可以到處可見懲罰的出現。作者向我們做出了分析,共四個原因。1.成人的壓力。因爲成人遭受着hen多的壓力,包括一些嚴重

原创 超越行爲主義(三)

行爲矯正的常見形式主要有獎勵與懲罰、自成一套的程序、翻轉你的卡片、暫停、表揚這幾種。無論哪一種都是通過外在的評價來主導兒童的行爲。而忽略了兒童自身的情感等因素。獎勵和懲罰在一起,因爲在作者看來,獎勵也是一種變相的懲罰。在實際生活中很多類似的

原创 懲罰與紀律教育(一)

一、懲罰的本意。懲罰的本意是當某人做出了不良行爲時,通過傷害或羞辱這個人,以期望他改變行爲,但是情感上的痛苦要比身體上的痛苦更加持久、強烈。身體上的疼痛不久就會消失,然而心靈、情感上的傷害卻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甚至直到一個人老去,依然也會記

原创 超越行爲主義(一)

本書建立在建構主義的基礎上,認爲學習者在內部建構知識,通過他們的經驗以及對於這些經驗的反而來進行學習。而行爲主義關注的是兒童的行爲,並針對這一行爲進行對應的迴應,從而改變兒童的行爲。以前,招教考試的時候最初學習行爲主義的最基本的概念:強化、

原创 超越行爲主義(二)

爲什麼不用行爲矯正法?因爲其中包括了對道德自主、自律及其內在動機的影響。行爲矯正法只是運用了獎勵和懲罰改變了兒童當下的行爲,而忽略了兒童長遠幸福的考慮。它的負面影響甚多……1.自主性遭到破壞。自己也經歷過,也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情景。在時

原创 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四)

《0-8歲兒童紀律教育》第八章第四節:選擇合理的後果。看到第一部分內容,腦海當中出現了很多畫面。比如:上課時候某同學一直交頭接耳,和四周的同學說話,在老師的多次提醒之後依然不管用,於是老師命令他今天的作業寫3遍;作業不認真寫,於是讓學生去打

原创 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三)

《0-8歲兒童紀律教育》第八章第三節,當後果法變成了懲罰,當對於後果法和懲罰的區別不是特別清楚的時候,特別容易將後果法變成了懲罰,以防這種情況發生,成人要注意的幾個方面:1.考察你的態度,後果法是不加入憤怒的情緒,只是與行爲相關,並指向教授

原创 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二)

《0-8歲兒童紀律教育》第八章中關於自然後果的介紹,皮亞傑和德瑞克斯都叫你在有必要的時候是用自然後果讓兒童體驗自己的行爲帶來的後果,因爲這樣的後果是立刻請直接與他的行爲相關聯的可以讓兒童在這樣的自然後果當中學習,其中沒有成人制造的怨恨和憤怒

原创 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一)

《0-8歲兒童紀律教育》第八章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是在預防、示範、傾聽以及問題解決法都不能奏效的情況下使用的。也就是當問題行爲出現了,我們需要針對問題做出對策的時候,需要用到的辦法,就是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然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經常會

原创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四)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第四點:幫助兒童解決衝突。不去排斥一些問題的存在,反而把每一次的問題和困難當做是帶領兒童成長、培養他們智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帶領兒童正確地認識矛盾和衝突。在學校裏,出現了矛盾,老師經常性的習慣是使用自己的權利,自己

原创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三)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第三點:成爲一名好聽衆。作爲一名聽衆是如此的重要,可以讓兒童感到自己的心情、感受有被別人理解、尊重。當一個人感受到尊重、理解的時候他纔可能更願意去理解、尊重別人。教師和家長經常以否定的態度來回應兒童的問題,告訴他們他們

原创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二)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第二點:說話時要尊重兒童在本章節最初,作者就有提到,互相尊重的關係是有效交流的基礎,而有效交流的基礎是有效紀律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可見得尊重對於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的重要性。一、尊重意味着成年人要在不指責哪個孩子不好也不

原创 有效紀律教育的溝通策略(一)

指導策略第二大部分:通過有效溝通避免和處理問題,也就是第七章的內容。有時候成年人都認爲自己是爲了孩子好,但是又經常出現即使成年人做了努力,但是反而適得其反,對孩子說過的內容孩子依然不記得,提醒他們的事情他們會繼續再犯錯。這樣做的結果是成人和

原创 有效的角色榜樣2020-12-29

《0-8歲兒童紀錄教育問題》第六章第三小節:有效的角色榜樣通過相似的人、令人欽佩的人以及學校與家庭一起抵制媒體影響來介紹。並不是所有的榜樣力量都可以起到期待的效果,兒童在選擇榜樣時會有傾向性,作者介紹當作榜樣的人是兒童尊敬的人,即他們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