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的真实|《南方周末·后台》第三辑

《后台》看到第三辑,“无奈”的情绪说不清是多了还是少了,就像笔触的冷静,说不清是因为现实的政策因素还是个人的成长与妥协。

说好的笔记一直拖着,因为想不好主题。翻了翻书,发现并没有太多的摘要和标记。第三辑更像是资深新闻人的私人笔记与絮说。只是,知道这份笔记是要公开的,似乎就需要带有某种情绪落笔,就像从开始就会有某种“人设”在。也因为知道这份笔记是要公开的,以新闻人的敏感性,表达必然不会过火,所以也需要收起一些狷介与乖戾。

第三辑只有两个部分——行动与思考,即没有上报的新闻或没有上报的记者手记,以及关于新闻和新闻理论的思考。

第三辑较之前两辑,国际范儿更足了。这种国际范儿不只是出国采访和参考西方新闻学理论进行新闻创作,而是经历了国际交流之后的文化自信。也许是因为南周在海外得到了认可吧。但正如我在第一辑笔记中写的那样,自信与能力总是相互成就的。因为南周有了更大的舞台,所以南周人看世界的高度也提升了。

新闻内容和前两辑的差别不大,只是不被报道的东西多了。因为我不做新闻,所以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或许这么讲会被键盘侠喷吧。Whatever,喷就喷吧,但下面我要说的也是我的回答。

第一辑的记者们讨论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第二辑纠结于新闻文本的写作方法,到了第三辑,却像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的宣言和执行者,有点像新闻人因为审查和阉割而被批判之时的辩解。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以前即使有南周,最多也就一周一个热点,而今的新媒体人甚至每天追的热点都能有选择性。应接不暇的热点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缺失,一次次的反转与翻案,让吃瓜群众聊也不是,不聊也不是。颇为难。

“在我们这个重视结果但并不是太注重过程的社会气氛里,人们习惯了要个说法,而一旦得到了,也就罢了,事件本身也就进入被遗忘的排队等候区,没有悬念的,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抹平国人心中那点可怜的记忆与思考,仅仅剩下几个名字或是一些诛心之论,历数近几年的多次事件,概莫能外。(P173)”

这一切还有意义吗?还值得记录吗?背后是无声回答还是热闹非凡却听不清一个完整句子的“无声”呢?

“我觉得生活从来就是我理解的这个样子,它可以是平缓的,但仍然是激流,我们都将逆流而上,寻找自己未曾了解它是何物的事物。”(P238)

回到了第二辑的观点,新闻记录当下的历史。那么意义留给后人评说吧。至少后人有评说的资料啊。

从第一辑到第三辑,多么像我们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过程啊!一开始为理想无问东西,甚至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怆然;而后经历挫败,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太冲动了,而后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做最“平凡”的事。

面对一切的不确定,面对夜深时理想的拷问,属于新闻人的,只有且行且记录了。

这份记录里,带着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感,是否真的“如实”?或者它只是某种特定的真实。我且不去讨论,只愿有更多经历了《后台》三次新闻理论与实践不断反刍而成熟的新闻人,即使面对“凯撒不爱我”的现实,依然还能有所坚持。

也愿我能不忘我的理想,继续坚持。

学会保护自己。

面对内心,也对自己真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